進入內容區塊

國家海洋研究院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資訊公開> 研究報告
:::

研究報告

中央內容區塊
開發陸域水槽養殖新興海藻量化技術 (I)
自行研究
發布日期:113-01-10
發布單位: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
一、計畫緣起、目的

臺灣四面環海,海洋蘊藏生態多樣性且擁有相當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面對氣候變遷和人為破壞的影響,導致海洋平面上升和資源減少,為維護和鞏固藍碳對全球氣候變遷對臺灣週邊岸際海洋生態環境影響,112年3月及12月政府分別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及「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因此,國家海洋研究院為推展行政院重要政策12項關鍵戰略中之第9項「自然碳匯」並以「2050淨零轉型」目標。

本研究為評估陸域養殖大型海藻之可行性和量化技術,首先在臺灣南部建置適合藻類的陸域水槽,並於臺灣南部潮間帶取得原生種大型藻類之優質種苗,先於陸域水槽馴養,以利挑選合適量化並能1年4季皆能穩定生產之優良藻種。最後,將大型藻類建立標準化生產技術並評估量產技術之可行性,其能提供藻種佈放並有效地應用於全海域與生態棲地的海藻床,同時亦能作為未來培育大型藻類應用於自然碳匯之參考依據。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一)規劃臺灣西南部建置大型海藻場區
111年2月25日先行規劃在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海水繁殖中心(以下簡稱臺南水試所) 東側,選址於友善九孔養殖區(GPS座標:N23°7'19.73";E120° 4'50.83");同年12月規劃進排水及曝氣管路設計圖,並開始同步進行周遭環境整理;112年1月開始組裝淡海水與空氣管路,同年2月已完成15組方型與10組圓型陸域水槽,此研究可以研究大型海藻量化資料。

(二)調查臺灣西南海域大型藻類物種組成
112年1-4月各別在屏東、高雄及台南調查大型海藻的組成。本年度研究規劃,依中央氣象局之調查潮汐表時間為準,均選擇大退潮時間,以退到最低潮時間之前二小時,視潮位狀況進行潮間帶採樣大型藻類物種組成及拍攝作業。

(三)分析水文資料與營養鹽
量測水質地點為農業部海水繁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臺南水試所),研究人員利用陸域水槽培育大量海藻,同時量測水槽內的水質及採水相關作業,依照實際培育藻種再逕行測量,採以連續記錄溫度、光照(HOBO型號:MX2202)及鹽度記錄器(HOBO型號:U24-002),每1小時收集資料1次,培育大型海藻水同時,在陸域水槽內利用防水型手持酸鹼電導度計(SUNTEX型號:TS–210)與攜帶型溶氧測定器(WTW型號:Oxi 3310) 記錄水文資料;採水樣本則送回到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安南校區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水質實驗室,利用分立分析儀器進行分析水質檢測,以利評估大型海藻吸收營養鹽生長影響。
 

三、重要發現
    本研究調查臺灣西南海域大型藻類基礎調查,調查月份於112年1-4月屏東、高雄、臺南等3處潮間帶大型藻類生物相的分布結果共記錄海藻種類,共有3門16目7科48種。未來會將持續進行大型藻類生物相的組成 ,以建立大型藻類基礎海洋生態及生物多樣性資訊同時在臺南七股建置陸域水槽,經過1年4季的篩選藻體及量測生長條件,目前綠藻類的長莖葡萄蕨藻(俗稱海葡萄)量化最佳。
    本項為建立陸域水槽培育大型海藻量化技術推動ESG方案,可結合全海域的相關企業家,在海面建立人工藻床的試驗海域,開發高經濟價值的大型海藻,解決漁民經濟收益增加原生種大型海藻種碳之意願,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以利提升自然碳匯量能,促進海洋經濟低碳發展推進「臺灣 2050年淨零碳排 」目標 。
相關附件
  • 開發陸域水槽養殖新興海藻量化技術 (I)  檔案下載:12次
  • 瀏覽人次: 120人
  • 更新日期: 113-01-11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國家海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