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國家海洋研究院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研究單位> 海洋科學及資訊研究中心
:::

海洋科學及資訊研究中心

中央內容區塊
任務

以科學化、實證性研究,建構探測海洋的能量與數值資料分析技術,並建置海洋研究資料庫,提供政策參考與學術研究使用,邁向國際一流海洋科學研究單位。
 

業務職掌
  1. 1.海洋科技研究發展策略與計畫之研擬及執行。
  2. 2.海洋觀測計畫與數值模擬分析之規劃及執行。
  3. 3.海洋資訊系統與海洋資料庫之建置、管理及運用。
  4. 4.海底地形監測與探勘之規劃及執行。
  5. 5.海洋污染調查與防治技術之研究及推廣。
  6. 6.海洋資源調查與環境監測研究之規劃、執行、技術研發及推廣。
  7. 7.海域環境探測技術研發之整合、規劃及執行。
  8. 8.其他有關海洋科學及資訊研究事項。
  9.  
中心成員
姓名 職稱 專長/業務職掌 電子郵件 分機
楊文昌 主任 高頻測流雷達觀測、計算流體力學、海洋工程 ywc@namr.gov.tw 263301
呂翰蒼 專門委員 艦艇建造、品管、檢測 tsang0602@namr.gov.tw 263314
卓訓杰 副研究員 海氣象觀測與資料品管分析 hsunchie@namr.gov.tw 263302
傅科憲 副研究員 海洋現場觀測、近岸水文與海洋動力 khfu@namr.gov.tw 263310
陳麗雯 副研究員 海洋地質地物、震測分析解釋、地熱及地電模擬、海洋資源探勘 liwen@namr.gov.tw 263311
李孟學 副研究員 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流體力學 lms@namr.gov.tw 263312
王博賢 副研究員 海洋化學/生地化、同位素地球化學、海洋環境史重建 bswang@namr.gov.tw 263313
林昆毅 助理研究員 海洋物理、海洋現場觀測、水文資料分析 mario@namr.gov.tw 263305
呂宜潔 助理研究員 漂流模擬、資料加值應用 minieyeslu@namr.gov.tw 263307
陳盈圻 助理研究員 海岸工程、海岸變遷模擬與分析、海岸環境保護、波浪發電 ycchen@namr.gov.tw 263303
何永顯 分析師 資通安全、網路規劃、網站規劃及管理、資料庫及資訊系統規劃及管理 yhho@namr.gov.tw 263304
吳欣儒 設計師 規劃及管理資訊網路、資通安全規劃、執行及管理、網站管理及維護 olivia333@namr.gov.tw 263306
李宜芳 科員 波浪與結構物交互作用、預算管理 efun0013@namr.gov.tw 263309
陳月萍 助理員 專案管理、資料處理統計分析 ypchen@namr.gov.tw 263308
成果展示
  •  
  • 國家海洋資料庫及共享平台(NODASS)
盤點國內外海洋相關資料與各監測技術發展現況、研究能量與資源,建構完整的海洋大數據資料蒐集、整合,充分發揮科研資源整合效益納入國內之機關海洋資料庫,應用於海洋發展規劃、海洋政策、海洋空間規劃、環境生態維護、海域安全救難、防災及救災、建立環境保育機制等各層面。根據資料其特性類別,參考OGC標準或達爾文資料集標準開發批次匯入自動化整合工具,整合入三大主題空間資料庫。以提供各種海洋加值服務產品成為具前瞻性的海洋觀測/監測之資訊整合系統,供未來我國海洋科研及事務發展規劃之用。

 

  •  
  • 海床地形及特徵調查
為近岸遊憩安全以及模擬所需,我們針對北海岸及東北角、澎湖海域、以及恆春海域,進行了一系列的近岸地形底質的調查,希望可以在海流模擬的邊界資訊上有更佳的解析度,並同時可以掌握海床地貌的特徵。
  1. ⧐北部海域地形調查​
  2. ⧐東北海域地形調查
  3. ⧐澎湖海域地形調查
  4. ⧐恆春海域地形調查​
  5.  
海床地形及特徵調查
  • 小型錨碇資料浮標
小型錨碇資料浮標小而精巧,除了科儀酬載能力堪比大型浮標,造價、佈放和維護作業所需技術門檻和費用皆低於大型浮標,並具有淺水域工作優勢,適用於沿近海的海氣象和海下觀測任務。

 

小型錨碇資料浮標相較大型浮標的應用彈性高,其優勢包括降低搬運、佈放、維護等工作難度和費用,且仍維持可配置多種測量儀器的酬載能力;由於體型小,對海域活動的民眾影響較小,適用於遊憩區、漁撈作業區等人為活動頻繁的海域,甚至近岸、港口或湖泊。

 

1米錨碇資料浮標系統的標體直徑約97公分、高度約56公分,可提供浮力約290公斤重(含不鏽鋼儀器支架),可分為上架、中心、下架三部分,測量儀器可依需求安裝於浮標上或錨繫上的適當位置。上架視野良好,安裝太陽能板、通訊及航安等相關設備(如太陽能警示燈及雷達反射器等),同時固定3組太陽能板並且連接浮標內井的3組28Ah蓄電池。標體中心貼近海水面,因受波浪晃動的幅度較小,浮標內井適合安置控制系統和電力供應元件;控制系統功能包含酬載儀器的資料儲存和系統的遠端調控,所記錄的環境資料則透過銥衛星或4G通訊方式傳輸至雲端資料平台。下架安裝海流剖面儀,並依序串接錨繫、錨碇以控制浮標在一定範圍內漂移。

 

1米錨碇資料浮標

 

年度研究計畫
出版品
國內外期刊、研討會論文、其他
  • 國內外期刊
  1. 1.Hou, L., Wang, B., Lai, C., Chen, T., Shih, Y., Shiah, F., Ko, C., 2022. “Effects of Mixed Layer Depth on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 a Tropical Marginal Ocean: A Multiple Timescale Analysis.” Earth’s Future 10.
  2. 2.Hsu, H.-C., Chen, Y.-Y., Chen, Y.-R., Li, M.-S., 2022. “Experimental Study of Forces Influencing Vertical Breakwater under Extreme Waves.” Water 14, 657. 
  3. 3.Hsu, H.-C., Li, M.-S., 2022. “Particle trajectory of nonlinear progressive flexural-gravity waves in Lagrangian coordinates.” Frontiers Mar. Sci. 9, 982333.
  4. 4.Hung, J.-J., Wang, Y.-H., Fu, K.-H., Lee, I.-H., Tsai, S.-S., Lee, C.-Y., Lu, W.-T., Shen, Y.-J., Lin, Y.-H., 2021. “Biogeochemical responses to internal-wave impacts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f Dongsha Atoll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Prog. Oceanogr. 199, 102689.
  5. 5.Han, W.-C., Chen, L., Liu, C.-S., 2021.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as chimneys in the passive margin offshore SW Taiwan.” Mar. Geophys. Res. 42, 25. 
  6. 6.Lee, J., Liu, J.T., Lee, I.-H., Fu, K.-H., Yang, R.J., Gong, W., Gan, J., 2021. “Encountering shoaling internal waves on the dispersal pathway of the pearl river plume in summer.” Sci. Rep.-uk 11, 999.
  7. 7.Lin, Y., Lin, H., Wang, B., Huang, W., Lin, L., Tsai, A., 2021. “Intense but variable autotrophic activity in a rapidly flushed shallow‐water hydrothermal plume (Kueishantao Islet, Taiwan).” Geobiology 19, 87–101.
  8. 8.Hsu, H.-C., Li, M.-S., 2021. “Lagrangian motion of fluid particles in gravity–capillary standing waves.” 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 57, 103186. 
  9. 9.Li, M.-S., Hsu, H.-C., Chen, Y.-Y., Zou, Q., 2021. “Partially reflected waves in water of finite depth.” 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 59, 103272. 
  10. 10.Kunath, P., Chi, W., Berndt, C., Chen, L., Liu, C., Kläschen, D., Muff, S., 2020. “A Shallow Seabed Dynamic Gas Hydrate System off SW Taiwan: Results From 3‐D Seismic, Thermal, and Fluid Migration Analyses.” J. Geophys. Res. Solid Earth 125. 
  11. 11.Wang, B.-S., Ho, T.-Y., 2020. “Aerosol Fe cycling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Prog. Oceanogr. 183, 102291. 
  12. 12.Burr, G.S., Matsuzaki, H., Wang, B.-S., Kusuno, H., Tokuyama, H., Yamagata, T., Yu, T.-L., Wang, S.-L., Chang, C.-C., Jull, A.J.T., Lo, C.-H., 2020. “Anthropogenic 129I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coastal waters around Taiwan.” Elementa. Sci. Anthropocene 8.
  13. 13.Lin, Y.-S., Lee, J., Lin, L.-H., Fu, K.-H., Chen, C.-T.A., Wang, Y.-H., Lee, I.-H., 2020. “Biogeochemistry and dynamics of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n a shallow-water hydrothermal field (Kueishantao Islet, NE Taiwan).” Mar. Geol. 422, 106121.
  14. 14.Lin, S.-M., Chen, Y.-Y., Hsu, H.-C., Li, M.-S., 2020. “Dynamic Stability of an Ocean Current Turbine System.” J. Mar. Sci. Eng. 8, 687. 
  15. 15.Li, M.-S., Hsu, C.-J., Hsu, H.-C., Tsai, L.-H., 2020. “Numerical Analysis of Vertical Breakwater Stability under Extreme Waves.”  J. Mar. Sci. Eng. 8, 986.
  16. 16.Lee, I.-H., Fan, T.-Y., Fu, K.-H., Ko, D.S., 2020. “Temporal variation in daily temperature minima in coral reefs of Nanwan Bay, Southern Taiwan.” Sci. Rep.-uk 10, 8656.
  17. 17.Chen, L., Chiang, H.-T., Wu, J.-N., Chiao, L.-Y., Shyu, C.-T., Liu, C.-S., Wang, Y., Chen, S.-C., 2020. “The focus thermal study around the spreading center of southwestern Okinawa trough.” Tectonophysics 796, 228649. 
  18. 18.蔡清標、柯鈞瀚、陳盈圻、張文欽、賴冠良、林啟文(2020) 臺中港防波堤波浪發電試驗研究。台電工程月刊
  • 研討會論文
  1. 1.王博賢、Christos Tsabaris、傅科憲楊文昌、陳聖學、施孟憲、李建明、林昆毅李宜芳、饒國清 (2022) 海域加馬輻射自動監測技術的建立與展望,523-527。
  2. 2.錢樺、陳妍榛、傅科憲王博賢 (2022) 北冰洋觀測實驗ˇ海冰邊緣的海氣象特性分析,731-735。
  3. 3.Yu-Shih Lin, Li-Hung Lin, Tefang Lan, Shao Huan-Jie, Chih-Chieh Su, Ke-Hsien Fu, Hsiao-Fen Lee, Chun-Chieh Huang, Bo-Shian Wang, Naoto Takahata, Yuji Sano, Song-Chuen Chen, Yunshuen Wang, Wei-Jen Huang, I-Huan Lee (2022) Deep-water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budget and hydrodynamics in the innermost and hydrothermally active corner of a backarc basin (Southwestern Okinawa Trough). 2022臺灣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GS02-006.
  4. 4.黃韶怡、王博賢、林玉詩、林玉儂、陳嘉俞、郭昱廷、彭振謙、鄭懷傑、賴序衡 (2022) 降落傘科學在台灣? 2022臺灣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口頭報告。
  5. 5.呂佳蓉、杜宛蓁、謝志強、王博賢、陳宏瑜、何東垣 (2022) 北南海氣膠金屬的沉降通量,2022臺灣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PP-OCPP-C-001。
  6. 6.傅科憲林昆毅王博賢李孟學卓訓杰李宜芳楊文昌、鮑俊宏 (2021) 南沙水文浮標觀測系統建置,第43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73-76。
  7. 7.范揚洺、陳聖學、傅科憲王博賢楊文昌 (2021) 東吉嶼海域海表溫度驟降成因探討,第43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148-153。
  8. 8.韓為中、陳麗雯、劉家瑄。以反射震測資料探討台灣西南海域南海大陸斜坡之氣囪分布與特性 (2021)。中華民國地質學會與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110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9. 9.陳松春、林依蓉、蘇品如、陳麗雯、邵屏華、王詠絢、景國恩。臺灣海洋地質調查及有待釐清的海陸地質構造問題(2021)。中華民國地質學會與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110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10. 10.陳陽益、李孟學、曾以帆、翁瑞成、王育崇、邱建群、吳佳儒 2020 斜坡底床上水中質點之運動特性試驗研究,第42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頁13~18
  11. 11.陳陽益、許弘莒、李政達、李孟學 2020 Lagrangian方式下斜坡底床上前進波之輻射應力特性分析,第42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頁19~24
  12. 12.王馨儀、許弘莒、李孟學、李政達 2020 Peregrine 呼吸子於淺水域傳遞試驗研究,第42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頁34~39
  13. 13.陳蔚瑋、張憲國、劉勁成、楊文昌卓訓杰李孟學 2020 外傘頂洲灘線季節及長期變化特性,第42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頁496~501
  14. 14.湯智誠、程嘉彥、吳盈志、李孟學、許弘莒 2020 極端海象下洋流發電機組受力之試驗分析,第42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頁641~647
  15. 15.葉錦華、蔡清標、黃晟彥、柯鈞瀚、陳盈圻(2020)威爾斯渦輪應用防波堤式波能擷取裝置試驗研究。第42屆海洋工程研討會,基隆
  16. 16.喬誌江、蔡清標、柯鈞瀚、林柏翰、林佑任、陳盈圻(2020) 波浪作用於圍堤造地拋石堤內之傳遞特性研究。第42屆海洋工程研討會,基隆
  17. 17.江文山、盧韋勳、蕭士俊、卓訓杰楊文昌(2020),外傘頂洲地形變遷分析與模擬,第42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頁520~525
  18. 18.呂宜潔、賴堅戊、楊文榮、廖建明、陳奕光、楊文昌(2020),海面漂流追蹤之海氣交界面環境數據應用比對及其技術精進,海軍軍官學校學術研討會
  19. 19.江朕榮、李孟學、程嘉彥、楊文昌、許弘莒 2019 臺灣東部海域洋流能最適海域評估,第41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頁590~595
  20. 20.簡志弘、蔡清標、柯鈞瀚、陳盈圻 (2019) 威爾斯渦輪應用於改良震盪水柱波能轉換系統之擷取效率模擬研究。第41屆海洋工程研討會,台南
發布單位: 海洋科學及資訊研究中心
  • 瀏覽人次: 3512人
  • 更新日期: 112-02-07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國家海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