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國家海洋研究院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研究成果> 提升海洋研究發展
:::

提升海洋研究發展

中央內容區塊
提升海洋研究發展
  •   海洋事務具高度國際性與涉外性,而臺灣四面環海,因應國內外社會環境局勢變化積極推動我國海洋之學術與實務研究至關重要。海洋研究更應積極擴展至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生態資源、文化底蘊、海事安全、海洋教育與國土安全等不同面向,本院以行政院核定《2020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為參據,協助海洋委員會進行海洋研究發展,孕育國際學術研究與在地實務研究,以「發現海洋課題,減緩環境衝擊」、「接軌國際法令,研析海洋政策」等面向,推動海洋科技政策綱領暨行動計畫、海洋廢棄物調查、藍色國土治理、國際海洋法研究、海洋生態、氣候變遷與水下噪音研究、海洋探測技術研發、海域救難等相關計畫, 並將研究成果公告及提供政府相關部門擬定海洋相關政策之後援。
  •  
  • -----------洋流能發電機組運轉對水下水動力與渦流場研析(112-113)研究緣起及目的
    台灣四面環海且東部有黑潮通過,為台灣帶來豐沛的洋流能源。為能妥善利用東部黑潮資源,本院於民國109年開始針對洋流能關鍵技術進行研發,並預計民國113年開發100kW浮游式洋流發電機組。為能有效瞭解浮游式洋流發電機組在水下運轉特性,本自行研究計畫將透過3維數值模式結合6自由度與疊合網格來進行浮游式洋流發電機組在水下運轉過程,針對其所產生的渦流場及機組上受力情況進行分析,以先瞭解機組本身受流之後產生之特性,之後再針對研究發現的現象進一步修正浮游式洋流發電機組,以此作為到民國113-116年之中長程計畫之重要參考依據。同時也透過實海觀測結果,修正所建置之數值模式,俾利運用計算陣列式浮游式洋流發電機組織用。
  • 洋流能發電機組運轉對水下水動力與渦流場研析Fig01
  • 沿近岸有害弧菌及總菌濃度自動監測站技術開發(112-114年)

研究緣起及目的

為推動民眾從事海域遊憩和商業活動,政府有必要時常掌握遊憩海域的短期和長期水質狀況,以提供民眾安全無虞的用海環境,並達到政府資訊透明,提高民眾對政府的信賴感。沿近岸的水質多變,可能有河川的影響、海底地下水的影響、灘岸物質的影響、甚或箱網養殖、海水浴場等人為活動的影響,定期水質檢測是評估供民眾用海安全的重要參考指標。過去政府機關的水質檢測,主要針對濁度、營養鹽、葉綠素、幾種重金屬和有機毒化物等,有關微生物的部分僅檢測大腸桿菌,並未檢測有害海洋弧菌和總菌濃度的檢測,然而有害弧菌對於人類的危害更甚於大腸桿菌,海水總菌量濃度也是反映區域水質的重要依據。 ...more

 
  • 初探我國首座海域核輻射自動監測站

研究緣起及目的

本研究係我國首度發展「海域輻射自動化即時監測及通報」的成功範例。有鑑於日本福島核災對海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負面衝擊,兼防範鄰國建設多座核電廠所衍生潛在的環境核污染風險,我們引進國外已發展成熟的NaI(Tl)晶體海用加馬(γ)輻射偵檢儀,並將其整合至國內自主開發的錨碇浮標,利用浮標可布放於海域任何位置的空間彈性,作為海域核輻射監測技術的發展基礎。...more
初探我國首座海域核輻射自動監測站
  • 臺灣西部海域與離島海洋生態系水下聲景量測

研究緣起及目的

本研究利用被動水下聲學(Passive Acoustic) 進行水下聲景(Underwater Soundscape)研究,被動式水下聲學可應用於水下噪音研究,探討環境、人為、生物三大類噪音之間的互動,透過標準及系統的方法取得水下錄音,探究海洋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more
臺灣西部海域與離島海洋生態系水下聲景量測
  • 海上空難之水下聽音定位技術開發與作業流程研究

研究緣起及目的

本研究係以本院既有水下聽音定位設備為基礎,建立飛航記錄器上37.5kHz及8.8 kHz兩頻率水下定位發報器之聽音偵蒐作業流程及作業能量為目的,持續精進我國水下聽音定位技術及建置飛航紀錄器海上偵蒐作業流程,以期在關鍵時刻發揮緊急應變支援能量,減輕搜索過程中人力及金錢的支出,提高效率,實現科技輔政、科技惠民的目標。...more
海上空難之水下聽音定位技術開發與作業流程研究
  • 離岸風電場水下聲學資料蒐集

研究緣起及目的

為提升離岸風電場域之聲景及海洋生態保育之影響評估技術能量,本計畫以彰化、雲林、苗栗3個離岸風場為目標海域,進行背景聲景環境量測。由於該地區之近岸海域皆為中華白海豚洄游之重要廊道,透過此研究目標海域之資料蒐集,不僅可對此海域之聲景有深入的掌握,未來可用以分析環境噪音對水下生物的影響,以逐步提升對於各離岸風電海域之聲學掌握度,以此達到海洋生態保育及離岸風電發展雙贏之目標。...more
離岸風電場水下聲學資料蒐集
  • 作業化水質模式系統更新及維運

研究緣起及目的

近年來國人日益重視各式戶外休閒活動,休閒活動區域也由陸地擴及濱海地區及海洋,雖然受到季節影響,臺灣可從事水域遊憩活動的區域仍有多樣選擇,從相關的活動協會亦相繼成立,民眾從事水域遊憩活動的項目及人次有越來越多之趨勢,活動範圍也愈來愈廣,如潛水、風帆,然對於海域觀光遊憩熱區之水質環境動態資訊掌握仍缺乏,凸顯了國內需發展一套高解析度作業化水質模式。...more
作業化水質模式系統更新及維運
  • 衛星影像超解析度AI技術開發與動態監控

研究緣起及目的

雲嘉海岸受自然環境條件以及人為設施等交錯複雜因素影響,造成沙源短缺及輸沙型態改變,致使雲嘉海岸沙洲產生嚴重侵退現象,經評估認定有必要進行高時間頻率的監測,以穩定且長期監控外傘頂洲之海岸線動態變化。...more
衛星影像超解析度AI技術開發與動態監控
  • 海洋現場總菌暨弧菌自動檢測系統開發

研究緣起及目的

海洋病原性弧菌的存在對於民眾從事海域遊憩活動具有健康的風險,然而目前我們對於海洋病原性弧菌偏好在海水滋長的環境尚未有效掌握。傳統的採樣回實驗室培養檢測的方式除了不易觀察海洋弧菌數量隨時間的變化,採樣後也容易因保存不甚導致分析結果失真。...more
海洋現場總菌暨弧菌自動檢測系統開發
  • 海洋科技政策綱領、行動策略暨行動計畫

研究緣起及目的

海洋蘊藏豐富的礦產與能源,提供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更是驅動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為應對氣候變遷、能源枯竭以及糧食短缺等挑戰,聯合國提出「海洋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十年(2021-2030)」、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出版《2030 海洋經濟》、歐盟展開「藍色成長(Blue Growth)策略」及「HORIZON EUROPE(2021-2027)計畫」;加拿大、美國、英國、日本、中國、澳洲等國家也陸續推動涉海國家層級政策、中長程計畫與相關法令。...more
海洋科技政策綱領、行動策略暨行動計畫
發布單位: 海洋產業及工程研究中心
  • 瀏覽人次: 2080人
  • 更新日期: 113-07-23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國家海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