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為因應氣候緊急狀態及2050淨零排放路徑,並減少人類對化石能源依賴性,各國紛紛極力尋求對環境友善之能源,推展再生能源即為能源轉型之契機,如太陽能、風力、海洋能等,其中風力發電為再生能源產業之重要一環,深受國際重視與發展。臺灣能源高度依賴進口,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能源進口量占總供給量98%,尤以化石能源依存度最高,面對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減量之國際趨勢,政府規劃新能源政策 2018年展開大規模離岸風電場開發,規劃於臺灣西部海域建構千架離岸風機,期於2025年提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至20%目標,達成非核家園願景。
將因離岸風機建置造成海域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變化,進而導致其生物資源及物種組成演替,生物多樣性資源涵蓋魚類、底棲生物等組成,是急需探討及進行研究之重要議題。臺灣政府推展離岸風電場開發,對風場周界海域之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變化相關研究相當缺乏,風場建置對周界海域生態環境及生物資源造成之影響,是急需探討及進行研究的重要議題。本計畫即因應風場建置及營運先予投入研究並建立調查背景值基線資料,以供未來離岸風電場相關研究及研擬生態環境保育政策之基礎參據。
本研究針對苗栗、雲林、彰化等離岸風電場周界海域之生態環境及生物資源多樣性進行調查;蒐彙評析國外離岸風電場周邊海域海底電纜磁場對生物資源相關研究報告,同時執行2季次實際海域調查及檢測分析,其成果將提供政府機關、國內外相關研究單位與團體,瞭解我國因離岸風電場建設而可能造成之海域環境與生態的變遷。
(一) 蒐彙評估國外離岸風電場海域海底電纜磁場對生物資源之影響。
(二) 蒐彙分析國外離岸風電場周界海域生態環境及生物資源(魚類、底棲生物等)多樣性相關資料。
(三) 針對苗雲彰之離岸風電場各進行2季次(春季:3~5月;秋季:8~10月)出海調查周界海域生物多樣
性(含魚類、底棲生物、底質菌相(苗栗)等)及組成分析。
(四) 調查分析苗雲彰之離岸風電場離岸風電場周界海域環境品質及因子,並彙整分析環境監測資料(含
河流流量等)。
(五) 檢測分析苗雲彰之離岸風電場周界海域鋁金屬含量(水質及底質),評估對周界海域生物資源影響。
(六) 進行苗雲彰之離岸風電場周界海域鋁金屬之生物急毒性測試及魚類肌肉與肝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