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消失、汙染、非友善漁法、淡水流量減少、水下噪音」是2008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棲息於台灣中西部沿岸淺層水域的台灣國寶-中華白海豚,生存的五大威脅。
為減輕離岸風機在施工階段對中華白海豚的干擾,環保署依環評委員會決議,針對中華白海豚保育提出施工期間遵循相關規範,包括施工前進行水下聲學監測與海上目視調查、機組基礎施工宜優先考量鑽鑿式工法或減輕打樁力道、打樁工程緩啟動 (soft start) 並優先採行已商業化之最佳噪音防制工法、建議劃設最大水下噪音容忍值標記禁區 (exclusive zone)、施工船隻船速應管制在 6 節以下,航道劃設也應避開敏感區位,個別風場則需辦理個案環評,針對個別風場提出更具體減緩措施,經濟部則配合離岸風電個案環評審查結論,以避免或減輕對白海豚的影響要求業者確實依相關規範踐行各項保護措施。
本研究計畫期藉由中華白海豚保育教育與推廣訓練,建立海洋生態保育單位與離岸風機發電等海洋開發業者的對話平台,針對業者客製化訓練課程與相關文宣手冊,讓參訓人員了解中華白海豚的棲地、習性、與威脅,採取友善施工策略,以降低對白海豚及其他重要海洋生物的干擾,創造「綠能」、「漁業」、「保育」三贏。
(一)編寫中華白海豚保育文宣,包含召開專家審查會議,確認宣導手冊、海報與影片內容架構,供教育訓練與推廣之用。
(二)辦理3場次以上的中華白海豚保育教育訓練活動,每場次應有3家以上的已依「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申請作業要點」申請場址規劃並通過備查的海洋開發業者代表海洋開發業者代表與會,並開放一般民眾參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