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海洋科學6-8_ch3_0529-7
P. 44
教師注意事項
科學註解
關於圖表 5 及原始的「曲棍球棒曲線」(Hockey Stick Graph) 圖
表 5 地球過去一千年來在北半球的溫度與二氧化碳圖表(Earh’s
Temperature and CO2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通常稱為「曲
棍球棒曲線」圖。這是因為地球平均溫度從西元 1000 年到 1900 年
代初期,都在平均值以下,但是之後快速揚升,整體曲線圖宛如曲
棍球球棍。西元 1998 年,麥可.曼恩(Michael Mann)博士與同
僚分析了過去一千年來不同的溫度測量,畫出了這樣的圖形。該圖
形出現於聯合國 2001 年「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Panel on
Climate Change)的報告而成為焦點。在當時,該圖表成為政治
爭論的焦點,許多人也懷疑其正確性。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於西元 2006 年確認了曼恩博士報告的正
確性,也就是二十世紀全球的溫度上升,是過去一千年來前所未見
的現象。經由國家科學院的建議,將原來的數據更新後,以相同的
統計方式產生了新版圖表。目前,一般都認為這份圖表相當精確,
因為許多科學家運用各式各樣的統計方式,也得到類似結果,這些
結果都已發表於同儕審查的科學期刊。氣候科學家的社群,已廣泛 科學語言
接受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與地球溫度上升有關聯的結論了。 科學字彙
吸收
大氣
關於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與全球溫度的關係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
碳循環
與全球溫度上升是相關的,這點在科學家看來無庸置疑,但是,其
二氧化碳∕ CO 2
中的機制複雜難懂。很顯然的,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會吸收熱 氣候
氣候變遷
能、將熱能以輻射方式回到地球表面;因此二氧化碳的濃度與地球
洋流
溫度變化是有關連性的。但是,還有其他因素涉入其中,例如「米 緻密∕密度
蘭科維奇循環」(Milankovitch cycle)以及「反照效應」(albedo 證據
effect)(請參考《科學內容背景》單元)。這些額外的因素,顯示 化石燃料
熱能
全球溫度與二氧化碳濃度之間的關係的確有些複雜。舉例來說,幾
溫室氣體
千年以來,二氧化碳濃度確實影響著氣溫,但是氣溫也會影響二氧 模型
化碳的濃度。因此,科學家都避免提出,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導致全 生物
海平面
球溫度相應升高的說法。教師需要對學生強調的重點是:科學家如
果不考慮人類活動導致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就無法解釋工業革命以 科學論證
來地球溫度升高的原因。 你的想法是什麼?
你為什這樣想?
你的證據是什麼?
你同意嗎?為什麼?
你不同意嗎?為什麼?
我們有多大的把握?
要怎麼辦,我們才能更有把握?
290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第三單元 291
—G6-G8 進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