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海洋科學6-8_教師手冊_0529-1
P. 55
科學內容背景
句話說,密度變得越小。冷水的分子則運動速度越小,彼此撞擊的程度也降低,因此整體較為緊密,
密度就增加了。這樣的現象,與熱力學原理有關。
密度與海水的分層
不同密度的水團(密度差異因鹽度或溫度差異所造成),就算碰在一起都不會輕易混和,通常會彼此
上下分層。這樣的密度差異,會持續非常長的時間,有些海域可能維持分層長達 1600 年之久!這樣
的分層現象,表示垂直的範圍內,從上到下,存在著幾個不同的棲息地。海洋上層是植物界生物的棲
所,這些生物包括藻、細菌之類的植物性浮游生物。牠們都需要陽光,這就是棲息於此的原因。生物
死亡、分解後,留下的營養物質沉到海底,漸漸集中於較深冷、密度較大的水層。富含營養物質的水
層藉著向上運動的洋流(湧升流)回到表層,就能創造生意盎然的水域。雖然海水分層維持甚久,還
是會發生混合作用。如果表面海水密度變大(例如:溫度降低),就會開始沉降,讓密度較小的海水
上升到海面。這樣的洋流,就有機會讓海水各層混合。波浪也會引起海水混合,特別是暴風雨時更是
如此。
海洋由許多薄薄的水平水層構成,每層的鹽度與溫度不同,因此密度稍有差異。
這眾多的水層,可以約略分為三大層:(1)表面水層,約 100-200 公尺、溫度較高,底下排列著較
冷的海水;(2)中間水層,在表層海水之下,厚度約 1000-1500 公尺,隨著深度增加而降溫;(3)
深層水層,幾乎是清一色的冰冷海水,溫度往往低於華氏 39 度(攝氏 4 度),位置在中間水層之下。
洋流與氣候
洋流對天氣與氣候的影響,可說是又深又遠。舉例來說,墨西哥灣流、北大西洋暖流和挪威洋流,從
低緯度的巴哈馬群島驅動著溫暖的海水一路向北、向東,冬天時讓北美的東岸、不列顛群島、愛爾蘭,
還有挪威的大西洋岸,享有溫暖的氣候。同樣的,黑潮與北太平洋洋流,也讓日本與北美西岸的冬天
較為暖和。海水溫度較高,造成較高的蒸發量,因此上述區域的降水與降雪也比較豐富。
另一方面,低溫的祕魯洋流、加州洋流和本格拉冷流(Benguela Current)則抑制蒸發,這些向北
的洋流沿著南加州、南美洲和西南非洲海岸流動,卻造成濃霧,而不是降水,形成加州、祕魯、智利
和納米比亞等地的沙漠。冷水洋流的產生,部分原因是從海底湧上的冷水團。這樣的冷水團富含營養
物質,因此這些有湧冷水的海域,也是世界最佳的漁場。海流與大氣環流會互相影響,例如:熱帶太
平洋上方的貿易風週期性的減弱,以及熱帶東太平洋的海水增溫,會造成聖嬰現象(El Nino,請參
閱以下聖嬰現象說明)。聖嬰現象廣泛影響氣候與天氣,包括為澳洲帶來乾旱、讓南加州的冬天更多
暴風,以及北美洲的冬天氣溫升高。
54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G6-G8 進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