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海洋科學6-8_教師手冊_0529-1
P. 54

科學內容背景




            海水的特性
            鹽度 地球上的各種物質,在海水中多少都可以發現一些。不過,海水溶解的物質,主要有六種不同成
            分。其中的鈉與氯化物,則是海水最大宗的成分,溶解物質中的 85% 就由這兩者組成,所以海水嘗起
            來和食鹽味道相同。鹽度的定義,就是溶解於海水的全部鹽分的總量(請見下表)。1000 公克海水全
            部蒸發後,留下鹽巴的量就稱為鹽度。蒸乾 1000 公克海水,結果留下 35 公克的鹽,鹽度就是千分之
            三十五(ppt)。讓海水變鹹的成分,來自不同的地方與年代。鈉與鎂大多來自陸地風化的岩石,日
                                                                  積月累經由河流帶入海洋。有些氯化物或硫
                                              海水中的鹽分
                                                                  化物則來自深海熱泉的裂縫,或是來自海底
                                               (3.5%)
                                                                  火山,也可能是陸地火山噴發後,雨水把噴
                                                  55.0% 的氯化物
                          海水                                      出物質沖刷到海裡。氯化物還可能有其他來
                                                  30.5% 的鈉
                       (96.5%)                                    源,例如:陸地的逕流。某個海域的鹽度,
                                                  7.7% 硫酸鹽
                                                                  幾乎是受到這兩個面向的交互影響:移除淡
                                                  3.7% 鎂
                                                                  水的量,包括蒸發與海水結冰;還有加入淡
                                                  1.2% 鈣
                                                                  水的量,包括降水、降雪、冰河或極區冰雪
                                                  1.1% 鉀
                                                                  的融化。海水的平均鹽度為 35ppt,而大洋
                                                  0.7% 其他
                                                                  的鹽度會根據蒸發與降水而定,範圍變動很
                                                                  小(通常在 33ppt-37ppt)。舉例來說,
                                                                  地中海的鹽度很高,這是因為(1)該區域
                                                                  溫暖的環境造成大量水分蒸發,留下高鹽度
            的溫暖海水;(2)因為河川或降水,而補充到地中海的淡水相對稀少。紅海位於乾熱區域,蒸發的量
            遠大於降水的量,因此海水非常的鹹(約 40ppt)。如果海洋附近有河流,鹽度就會比較低些(比較
            不鹹)。


            鹽度與密度
            鹽度越大,海水的密度越高。密度較高的水,會沉降到密度小的水之下。海洋中,密度最大的水在海
            底;但是讓密度增大的過程(蒸發、結冰或冷卻),卻發生在海面。高密度的底層水,由海面沉降而來。
            海盆的深處,海水能夠上下循環的唯一機會,就靠由上沉降的海水。當很鹹的海水從地中海經過直布
            羅陀海峽流往大西洋,就會沉降到比較不鹹的大西洋。大西洋的海水,上層密度較小(比較不鹹),
            底下的海水密度較大(比較鹹)。從亞馬孫河口流出的河水非常巨量,河水接觸海洋之際,就會浮在
            海面(早期歐洲探險家到南美洲時,在離海很遠的地方還能發現浮在海面的淡水,這個發現讓探險家
            們感到目瞪口呆。他們跟著表面的淡水層,一直找到淡水的來源,而有了與亞馬孫河的第一次接觸)。


            溫度與鹽度
            大洋的溫度,大約在華氏 28 度到 86 度(攝氏 -2 度到 30 度)之間。海水溫度低於華氏 32 度(攝氏 0 度)
            是可能的,因為海水的凝固點低於淡水。海洋、湖泊和河流相較,為什麼比較不會結冰,原因在此。
            液態水的溫度越低,密度就越大。許多學生理所當然的認為,水加鹽巴會增加密度,卻難以理解溫度
            對密度的影響。透過本單元,學生可以了解:所有物質的分子,包括水和空氣等流體的分子,無時無
            刻不在運動。分子運動之際,彼此碰撞或將對方推開。這樣一來,分子自然而然散開並且加大彼此距
            離,也因此擴大了體積。液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彼此撞擊機會越多、距離也越大;換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53
                                                                                            —G6-G8 進階海洋素養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