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G3-G5初階海洋素養
P. 62
科學內容背景
從華盛頓州到佛羅里達州島鏈(Florida Key),從休倫湖(Lake Huron)到美屬薩摩亞(American
Samoa),都可以看到海洋保護區。這些獨特的海域,宛如瑰麗的海底公園,為了未來的世世代代保
留著。在保護區內,巨大的座頭鯨在此繁殖育幼,珊瑚茂密壯盛,沉船訴說過去。保護區內的棲息地
包括美麗的礁岩、海帶林、鯨魚遷徙路徑,以及深海峽谷。我們的國家海洋保護區提供了安全的棲息
地,或稱禁捕區(no-take areas),禁止任何漁業活動,期望棲息地與生物族群能夠回復舊觀。這些
保護區也是活生生的海底教室,人們可在此欣賞、觸摸並學習屬於我們國家的水下寶藏。
第三單元的海洋生物
大西洋鱈:大西洋鱈是最受歡迎的食用魚種之一,人類撈捕的歷史超過一千年。鱈魚是雜食性的,食
物非常多元 -- 幼苗以浮游生物或小魚為食,成魚則捕獵其他魚類、蝦子或螃蟹。成魚的天敵不多,
因為體型碩大(體長可達 51 吋)。大西洋鱈大部分時間棲息於海床,不過淺水域或大陸棚附近的較
深水域也有發現的紀錄。因為大西洋鱈是受歡迎的魚種,漁夫發展出許多撈捕的技巧,包括大型工船
(factory ship),捕魚和處理魚體一起在船上進行。許多漁夫為了撈捕鱈魚以及其他底棲魚類,運
用底拖網作業。底拖網拖行海床,雖然將魚一網打盡,卻也摧毀了小魚賴以生存的重要棲息地。過去
250 年以來,大西洋鱈的產量急遽下降,底棲環境的破壞與過漁等兩個問題是禍首。事實上,加拿大
與美國沿岸的幾個大西洋鱈族群,已經於 1990 年代崩潰了,這幾個區域的鱈魚漁業也因此停擺。鱈
魚一去不回,科學家也不確定族群有沒有恢復的可能。根據國際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色名單(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大西洋鱈被列為瀕危
物種。
珊瑚:珊瑚是小型動物,和水母以及海葵類似,相同的個體以群體方式生存。許多種珊瑚都會分泌堅
硬的碳酸鈣骨骼,珊瑚礁就是這樣來的。珊瑚的觸手內有許多可以發射螫針的細胞,可以麻痺細小的
獵物,但是食物來源主要還是來自體內的共生藻類。珊瑚的蹤跡遍布全球海域,但是珊瑚礁只有在熱
帶與亞熱帶水域才看得到。從共生藻珊瑚取得食物的珊瑚種類,必須棲息在海水表面附近,因為這樣
共生藻才能利用陽光行光合作用。有些珊瑚不需依賴共生藻,棲息的水域較深。對於定居在熱帶或亞
熱帶海岸的人類而言,珊瑚礁是道阻擋自然災害的屏障。此外,珊瑚礁也替周圍的生物提供重要的棲
息地。不幸的是,許多珊瑚礁已經或正被人類活動破壞。珊瑚對水溫非常敏感,甚至無法承受全球氣
候變遷引起的一點小變化。海水酸化,也對珊瑚造成重創。有時,共生藻因為環境條件改變而離去,
這樣導致珊瑚白化(珊瑚變成白色)。珊瑚成長速度緩慢,有時每年只成長 0.3-2 公分。
海豚:海豚是海洋哺乳動物,和鯨魚非常接近。海豚與魚類不同,必須浮到海面取得氧氣。海豚的智
商很高,許多種類甚至可以和人類正向互動。黃鰭鮪常常和成群的海豚一起行動,原因迄今不明,有
一種解釋是:鮪魚和海豚集體行動,比較不會被鯊魚之類的天敵襲擊。漁船以圍網捕捉鮪魚時,也會
意外網住海豚。在 1960 年代,民眾展開抗議,要鮪魚漁船不要再使用傷害海豚的網具。1994 年,立
法通過並確保美國境內所有鮪魚製品,都是透過不傷害海豚的方法取得原料。
革龜:革龜是目前最大型海龜,主要以水母或其他柔軟的生物(例如海樽,salps)為食。因為海水中
大量塑膠袋漂浮其中,海龜誤認為塑膠袋是佳餚,因此經常吞下肚。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61
—G3-G5 初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