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G3-G5初階海洋素養
P. 60
科學內容背景
汽油:是化石燃料,由浮游生物以及其他生物構成,生成時間先於恐龍出現的年代。生物死亡並且沉
降到海床,遭到泥巴一層疊一層的覆蓋、壓縮並且受熱,然後變成濃濃的液體,稱為原油。人類利用
原油,生產出許多用品,例如塑膠、尼龍、汽油以及精煉油。當鑽油平台的油滲出或運送油的船撞壞,
油汙染就發生了。不過,許多進入海洋的油汙染,起源於陸地,經過河川、溪流或下水道系統。油會
從車子、加油站漏出,任意棄置的廢棄機油以及有裂縫的儲油槽,也會漏油。這些油進入海洋或沖上
沙灘,對海洋生物將造成莫大的傷害。鳥類羽毛或海洋哺乳動物的毛,會因為油的關係糾結,無法發
揮隔熱保溫效果,鳥類與海洋哺乳類因此凍斃。鳥類梳理羽毛的時候,若攝食油汙,對健康也大有影
響。一旦油汙發生,就難以清除,因為油會變成小油滴,小油滴會變成更小的油滴,清除起來並不容易。
肥皂:含有磷酸鹽的成分,可能透過下水道或逕流進入海洋。有一個造成磷酸鹽大量進入海洋的原因,
就是在濾水不良的場所洗車。廢水沒經過妥善過濾,直接排入河川、溪流或河口,最後進入海洋。專
業洗車廠會配置標準濾水設備,廢水排放到海洋前會妥善過濾。如果無法以專業方式洗車,在草坪或
沙地洗車,也有助於吸收肥皂。磷酸鹽對淡水或海洋生物都造成傷害,原因類似肥料。
下水道:提供陸地過多水源的排放機制。如果當地的植被已經移除,下水道系統有助於吸收過多水分,
防止淹水發生。此外,下水道也蒐集路旁積水,然後集中積水送往溪流、河川與海洋。進入下水道系
統的水,不會經過過濾的處理,往往攜帶污染物質。
保護海洋資源
海洋資源
人類與海洋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從海洋得到大部分的氧氣,取得的食物也占了整體食物的一
大部分,還有許多消耗性的資源。我們也以間接方式取得飲水—海水蒸發後,凝結成雨水(請注意:
有些學生可能抱持著另類概念,以為海水是飲水的直接來源)。
海裡來的食物:海洋提供大量食物給人類。以全球的角度來看,沒有單一種類的食物,提供的蛋白質
比例高於魚類;漁業也養活了全球約四千三百五十萬的人口。不過,魚類並非海洋提供的唯一食物來
源,人類還會捕捉並食用其他海洋動物,包括螃蟹、龍蝦、蝦子、貝類、水母,種類繁多不及備載。
人類也會食用海藻(用在壽司或其他亞洲料理),而海藻抽出物是許多加工食品的常用穩定劑,例如
用於低卡路里的沙拉沾醬。
海裡來的氧氣:大氣中大部分氧氣,起先來自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所有動物都需要氧氣才能生存,
水下的動物也不例外。氧氣溶解在水中,許多海洋動物利用鰓從水中取得氧氣。海洋中的溶氧,來自
植物性浮游生物以及藻類。植物性浮游生物以及藻類稀少的水域,例如海洋的中層,或是光合作用根
本不存在的深海,氧氣的含量相當有限。這些海域的溶氧,藉由洋流或是水層的混合運送到此。溶氧
還是無法抵達的水域,能夠存活於此的動物就會比較少。有些地區原本有豐富的溶氧,但是溶氧卻消
耗殆盡,就稱為「死區」(dead zone)。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59
—G3-G5 初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