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G3-G5初階海洋素養
P. 57
科學內容背景
食物鏈與食物網
生態系統極其複雜,人們發展出許多系統,嘗試組織並理解生態系統內的交互關係與歷程。食物鏈與
食物網這類系統的一例,這種圖像化的呈現,將誰吃誰、誰靠誰的關係攤開來。這樣的圖像也算是模
型,幫助科學家解釋他們蒐集來的訊息與數據。食物鏈與食物網的用處,在協助科學家歸納出模式,
以預測某種物種移除或變多後,對於整個生態系統的衝擊。起初單一物種受到了單一改變(例如加入
單一個體或一個物種遭到移除、數量增加或減少),終究引發生態系統中諸多其他的改變。科學家盡
可能理解生態系統,以預測開頭改變引發的更大變化或進行中的後果。
食物鏈呈現彼此間獲取食物來源的依存關係。食物鏈點出誰吃了誰,可展現生態系的成員如何獲取食
物。生態系的生物成千上萬,食物鏈通常只呈現幾種。食物鏈無法展現全貌,但是點出一序列因為食
性串起的生物,這讓生態系的一部份變得較好理解。與食物鏈相較,食物網則更是複雜,呈現生物間
更複雜的多重關係。靠著食物網,科學家可以揣摩兩種動物如何競爭相同的食物—例如熊和松鼠都從
松樹採集堅果。食物網也讓科學家窺測生態系裡彼此的依存關係—牡蠣和竹蟶都靠植物性浮游生物過
活。海星依靠牡蠣、海豹依靠竹蟶,因此海星和海豹也間接依靠植物性浮游生物。
2.9 小節的海洋生物
藤壺:是一種甲殼動物,幼年期是浮游生物。浮游期的小藤壺,跟著海水隨波逐流,以更小的浮游生
物為食,一邊成長一邊改變外型。藤壺成長到一個階段後,會吸附在物體表面,然後長出外殼保護身
體。有些種類的藤壺附著在石頭、碼頭或船體,然後繼續長大。有些種類的藤壺,只吸附在特定鯨魚
的體表。2.9 小節的「小小旅行家」活動,就提到鯨魚與藤壺一起旅行。藤壺吸附在座頭鯨身上,跟
著鯨魚到天涯海角。一旦藤壺找到落腳處並且長大為成體,就會以羽毛狀的觸手捕捉浮游生物。
象鼻海豹:在沙灘出世,此後幾個月時間和母海豹一起共度,以母海豹的乳汁維生。象鼻海豹大到一
定程度且學會游泳,就會游到外海覓食。牠們可以下潛到 2000 呎的深度,尋找魷魚或魚類。象鼻海
豹下潛深度深且很少回到岸邊,這樣可以躲避大白鯊和虎鯨之類的天敵。象鼻海豹很少回海岸,只有
在繁殖或換毛的時候才會上岸。
座頭鯨:出生於熱帶溫暖水域,這裡掠食者較少。幼鯨待在母親身邊,直到強壯到一定程度,才會展
開海上遠航。母鯨哺乳的時候並不會覓食,因為熱帶海域的食物也不多。等到小鯨夠大,就可以和母
鯨一起遠征到北方冷水域,享受豐富的磷蝦大餐。座頭鯨母子會搭上洋流的順風車,縮短旅行時間。
水母:幼年期是細小的浮游生物,起先隨波逐流,直到沉入海床定居為止。海床上的水母幼體以小生
物維生,成長、複製個體,最後變成我們認知中的水母。水母藉著收縮鐘形身體的肌肉,產生垂直運動,
但是無法控制水平運動,只能被海流、潮汐和風帶著漂流。雖然水母大多出現在淺海的沿岸,其實海
洋到處都有水母。
56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G3-G5 初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