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G3-G5初階海洋素養
P. 59
科學內容背景
世界上大部分的重要漁業,都不是以永續發展的標準進行的,許多海域已經出現嚴重過漁的現象。世
界上超過 70% 的漁業已經過度撈捕,威脅著世界各地的健康、經濟以及社區生活品質。過漁的意思,
就是魚類族群已經減少到無法恢復的狀態了。例如加拿大東岸以及美國東北海岸,漁業已經讓某些物
種的族群崩潰了,如此依賴漁業的社區將斷了經濟基礎。根據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海洋漁業處,美國
沿岸已知魚種的 90%,出現資源枯竭現象。拉警報的魚種或甲殼類,包括黑鮪、鱈魚、比目魚、劍旗
魚(swordfish)、黑皮旗魚(blue marlin)、大西洋龍蝦、紅笛鯛(red snapper)、鮭魚,還有
幾種鯊魚。有些個案的族群數量已經上升,這樣的成效只能靠生態系統保持健全才有可能。如果某種
生物的枯竭引發生態系統失衡,不僅該種生物族群難以回復永續利用的水準,其他依賴該物種的生物
也會受到傷害。
海洋污染
人類運用海洋的方式裡,有一種最顯著也最不幸的方式,就是把海洋當成超級垃圾場。過去的歲月,
海洋似乎能夠吸收人類社會的垃圾。但是工業化以及相關發展,例如全球人口增加,已經產出巨量的
各式各樣垃圾,引發了海洋污染問題。影響海洋的污染,包括來自陸地的垃圾(尤其是塑膠)、丟棄
的漁具、肥料、肥皂、清潔劑、油污,以及其他許多物質。海洋的邊緣,例如沙灘、濕地以及海灣,
特別容易受人類影響,而且持續進入海洋的垃圾,終究影響更大範圍的海洋。海洋把世界各地連成一
氣,海洋處處互相關聯,棄置於某處海岸線的垃圾,到頭來會影響地球另一邊的海岸線。並非所有傾
入海洋的物體都會到處漂流,這樣的說法沒錯,因為有些會沉入海底並被沉積物掩埋;有些被海洋生
物吃下肚、腐化分解,或因為物理或化學過程碎裂;還有些被洋流帶送集中,變成面積廣泛的垃圾帶,
像是北太平洋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肥料:人類運用肥料,提供養分給植物,包括草坪的草和食用作物。不幸的是,人類使用的肥料,大
部分竟然都流入水域。肥料一旦進入海洋,會造成植物性浮游生物過量增殖,就是「藻華」。基於許
多原因,藻華會傷害其他生物:大量的植物性浮游生物阻擋了陽光,讓海藻及其他水下藻類無法行光
合作用。底部的死掉海藻連同表層死亡、後來也沉入底部的植物性浮游生物,開始腐敗分解。分解海
藻與植物性浮游生物的細菌大量滋長,消耗水中的氧氣。這樣一來,動物需要的氧氣消耗殆盡。另一
方面,有些植物性海洋浮游生物具有毒性,萬一動物或人類吃下有毒浮游生物,傷害性會相當嚴重,
例如大規模的魚類死亡。
垃圾與棄置物:人類產生大批垃圾(trash),卻無處容納擺放。垃圾不經妥善處理,就變成到處棄置
的棄置物(litter)。垃圾或棄置物以幾種方式進入海洋,可能不循正當管道直接傾倒入海,也可能透
過河川、溪流或下水道流入海洋,或被岸邊的風吹進海裡。
不管是海洋裡外的任何生物,垃圾都是有害物質。動物被垃圾纏住無法脫身,或是吞進有毒或無法消
化的垃圾,都會產生麻煩的問題。
58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G3-G5 初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