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G3-G5初階海洋素養
P. 55

科學內容背景



                         大洋是世界商業性漁業最主要的漁場,但是河口卻是這些漁獲的養育場域。水鳥也懂得利用這塊孕育
                         魚類的場域,牠們每年遷徙到繁殖區域時,總不忘順道造訪河口,取用小魚、植物或無脊椎動物。許
                         多水鳥就在河口附近的泥灘或沼澤覓食。如果少了這塊河口覓食區,許多水鳥撐不到遠方的繁殖區,
                         還沒來得及產生下一代就會死亡。許多生物和人類都依賴河口,有些大規模城市和商業重鎮就在河口,
                         密西西比河、科羅拉多和和沙加緬度河等河川的河口,都可以找到這樣的城市。


                         深海熱泉
                         學生可能聽過黃石公園的老忠實噴泉(Old Faithful),這座名聞遐邇的間歇泉,每天總會噴發個幾
                         次。地殼底下的水,因為火山活動的岩石受熱增溫,從裂縫向上噴出水柱。深海熱泉,可說是海床上
                         的間歇泉,不停的噴出熾熱的海水,也噴出了礦物質。西元 1977 年,首座深海熱泉被科學家證實發現。
                         深海熱泉已知分布於太平洋與大西洋,大部分的深度約 2100 公尺(7000 呎),位於海床擴張之處。
                         深海熱泉如何形成?在中洋脊附近,形成地球地殼的巨大板塊正往兩邊遠離,造成海床的破裂地帶。
                         海水滲入裂縫,地殼地下融化的岩石,也就是岩漿,把海水增溫到極高的溫度。海水受熱後向上竄升,
                         一有裂隙就會噴回海洋。滾燙的海水噴回海洋之際,溫度可達華氏 750 度(攝氏 400 度)。縱然海水
                         溫度如此的高,還是不會沸騰,與這個深度下的水壓極大的關係。有些深海熱泉還伴隨著稱為「煙囪」
                         的構造,這是因為噴出的海水也把地殼底下的礦物質帶出,滾燙的海水遇到周圍接近零度的海水,溶
                         化的礦物質開始凝固堆積,形成酷似煙囪的結構。煙囪變長的速度有多快?地質學家很感興趣—18 個
                         月內成長了 9 公尺。太平洋中靠近美國奧勒岡州的一座名叫「哥吉拉」(Godzilla)的深海熱泉,在
                         傾倒前居然達到 15 層樓的高度。


                         科學家想了解深海熱泉,原因有很多。首先,深海熱泉的生物,與地球其他區域都不同。深海熱泉的
                         位置,陽光無法穿越抵達,因此生產者無法運用陽光合成食物,因此深海熱泉食物網不需要從陽光取
                         得能量。不過,深海熱泉的生物,還是得到賴以維生的氧氣,這是因為遙遠上方的水層,可以行光合
                         作用的生物釋放出氧氣,氧氣再透過海水沉降作用抵達深海熱泉。其實,深海熱泉食物網,靠著海水
                         從地殼帶上來的礦物質。特殊的細菌可以從礦物質取得能量並合成葡萄糖,可說是此地食物網的基礎。
                         這些細菌從礦物質合成所需的養分,也可說是食物網的生產者。深海熱泉食物網的其他生物,例如蝦
                         子或小螃蟹,則以細菌為食。可以長到 6 呎高的巨大的管蟲,則完全不需要捕食其他生物,靠著體內
                         細菌產生的養分就足以維生了。


                         適應

                         所謂「適應」,就是獨特的遺傳特質,讓該物種能夠存活並且繁衍後代。適應的方式有許多,可能是
                         構造(例如牙齒或鰭),也可能是內部的生理程序(例如光合作用)。透過遺傳顯現的行為有助於求
                         生存,例如許多鳥類都演化出遷徙的行為,也可說是一種適應。社會大眾對於生物的適應,往往有所
                         誤解,例如認為生物個體可以自行決定適應行為,或是幾個月或幾年時間可以習得適應行為。事實上,
                         適應是整個物種的演化結果,要透過好幾個世代才能完成,不是單一個體的個別行為。某些遺傳改變,
                         引發的特徵有助於生物的存活與繁殖,然後該項改變遺傳給未來的世代。這些改變,最後成為該物種
                         的適應方式。我們每天都在談論日常生活的「適應」,迷思概念可能就此產生。我們會說:某人已經
                         學會適應某個情境,例如新的工作。學生聽到讓生物在棲息地賴以求生的「適應」,再聯想到求職的「適
                         應」,可能引發學習的問題。




                   54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G3-G5 初階海洋素養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