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G3-G5初階海洋素養
P. 56
科學內容背景
我們討論特殊物種的適應,應該強調該物種的整體,而非單一生物。以上是學生容易誤解的點,這樣
的強調就很重要。許多人想到適應,也只會聯想到身體構造,其實行為也算適應的一種。成為適應的
行為,必需協助生物求生或繁殖;該行為必須是烙印在生物的基因,而非後天習得的技能,不過本單
元對此並沒有深入討論就是了。行為並非都是生物適應,且生物適應適用於整體物種,而非單一個體,
這些要點必須牢記。
運動的適應
關於運動,海洋生物有廣泛多元的適應方式。身體構造方面,包括泳肢、鰭、腳、帶蹼腳掌、翅膀、
觸角、纖毛,或者能夠噴水的構造,繁多不及備載。身體體型也算是運動的適應,例如鮪魚的魚雷體
型,有助於快速游泳;海鰻的細長體型,能在岩縫間穿梭自如。生物藉由運動接近食物,也遠離敵害。
季節交替時,運動讓生物移動到溫度適合的場域,或者讓牠們從一個棲息地到到另一個,以尋找配偶
或繁殖後代。
覓食的適應
任何動物,都需要吃其他生物才能存活。捕食的方式五花八門,包括捕捉或吸附獵物,或是追逐、感應、
驚嚇與攫取獵物。也有些覓食方式,採取守株待兔的原則,運用生物光或扭動的構造,吸引獵物慢慢
接近血盆大口;撕裂獵物的利齒、過濾海水取得小生物的鯨鬚、攫取並撕裂獵物的蟹螯……魟魚的感
官靈敏,能夠找到藏在沙裡的生物,然後張開大口形成真空般的吸力,將獵物一口吸進嘴巴,特化的
牙齒則可以磨碎貝殼。這些都只是海洋生物諸多覓食適應的冰山一角。另一方面,生物面對掠食者的
構造與行為,也會演化出對應的適應策略,避免變成掠食者的大餐。
躲避掠食者的適應
每個生物,都和數不清的其他物種在同一棲息地比鄰而居;每個生物,在其他物種環伺之下,各自發
展出求生的招數。所有動物都吃其他生物(植物、動物或動植物),因此動物都需要適應方式,確保
不被棲息地的鄰居吞下肚。在掠食者環伺狀態下的求生適應,可說是林林總總:快速的逃避;躲藏的
行為,像是保護色或製造掩蔽;製造毒素,嚇退掠食者;社會行為;特殊構造,例如棘刺、外殼,或
是包覆身體的外皮;快速繁殖的本領,或大量繁殖以補充被掠食者吃掉的個體,還有其他許多的適應
方式。當然,天擇(natural selection,確保物種具備棲息地的特性以生存下來的歷程)也無法保證
生物配備了完美的適應,可以躲避所有的掠食者。物種存活下來的條件,就是適應方式夠好,好到可
以讓某些個體存活夠久,久到延續該物種的基因。
適應與棲息地
物種的適應方式,與棲息地的特性息息相關。許多水棲的動物,腳上有蹼或身體有鰭,方便在水中移動;
鰓則讓動物在水下呼吸。鯨魚頭上的噴氣孔,讓鯨魚剛好貼著海面就換氣且泳速依舊迅捷,可見換氣
速度與效率兼具。有些海洋動物,例如海星,配備杯狀吸盤的管足(tube feet),讓牠們可以在滔天
巨浪下抓緊岩岸的石頭。所有適應方式都對生存有利,因此適應方式與棲息地的條件直接相關。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55
—G3-G5 初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