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G3-G5初階海洋素養
P. 54
科學內容背景
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家園,魚類在此覓食並尋找庇護,掠食者也在此獵捕小型的珊瑚礁魚類。人
類是珊瑚礁最大的威脅之一—污染、踐踏珊瑚礁,還有全球暖化引起的海水溫度上升。只要溫度上升
1 5
一點點,珊瑚蟲體內的共生藻類就會離去,造成「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 ,可能導致珊瑚
死亡。少了共生藻類分享的營養,珊瑚可能無法在溫暖、清澈的海水中得到足夠的養分;也可能無法
快速成長,跟上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大洋:海面與深海
大洋是海洋的一部分,是不受海底影響的那一部分。這裡可說是單純的水世界,生物無法依附在堅硬
的表面,也沒有掩蔽物可以藏身於下或於後。大洋食物網的基礎,是藍綠藻以及植物性浮游生物等可
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這些生物棲息在海水表面附近,以獲取足夠的日照,製造本身需要的養分。
只有整體海洋的 8-10%(大陸棚上方的海岸),支持著高密度的植物性浮游生物。全世界漁業活動的
90%,都集中在大陸邊緣的海岸海域。海岸海域附近,有一小面積生產力富饒的海域,這裡的湧升流
把深層凜冽、富含養分的海水帶往海面。養分一旦到了海面,作用宛如肥料一般,刺激光照層植物性
浮游生物大爆發式的增殖。陽光可以穿透的深度,每個海域都不相同:烏雲密布的河口,陽光穿透的
深度可能不到 1 公尺;清澈的大洋水域,陽光可以達到的深度超過 200 公尺。這層光合作用發生的薄
薄水層,也就是光照層。浮游生物有特殊的適應方式,能夠棲息於光照層內接近海面的水層,專門以
浮游生物維生的生物,就會到海水表面捕食。遠離陸地的大洋表面,養分少到只能支持較少數的植物
性浮游生物。跟海岸的生物相較,大洋的生物就少多了。
在大洋中層與深層,也就是光合作用以下的水層,生物都適應了無處可藏的窘境。光照層之下的大洋
中層,是魷魚和大型魚類例如鮪魚和旗魚的地盤。這些生物大多有保護色,和周圍環境的色彩混成一
片。許多生物都有「消影」(countershading)效果的淺色腹部與深色背部,或是透明,或是銀色。
深海生物通常能發光,體色紅色或透明,有助於引誘獵物或避免掠食者發現。
河口
河水的淡水與海洋的鹹水交界之處,就是河口。河流從山巔和田野,沿途蒐集的養分帶到河口。此外,
河口因為漲退潮的關係,也從海洋得到養分。河流的終點和緩,水淺且富含養分,能與鹹水充分混合,
滋養著豐富的植物與植物性浮游生物。這樣一來,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與無脊椎動物,把這裡當作
理想的繁殖場域。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進入河口地帶,產卵或產下後代,讓後代在此茁壯。等到後代夠
強壯了,大部分出發遠征大洋,在大洋度過成年期然後再回到河口繁殖,完成生命的週期。河口的水
富含養分的並且充分混合,河口因此是世界上最有生產力且最複雜的棲息地之一。
5 共生的藻類有顏色,但是珊瑚蟲本身沒有顏色,因此藻類離去後珊瑚就變成白色了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53
—G3-G5 初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