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G3-G5初階海洋素養
P. 53
科學內容背景
岩岸棲息地由許多相鄰的「區」所組成,這些「區」以帶狀方式,上下排列於海岸。「區」的劃分,
則根據該區在水下的時間而定。能夠忍耐缺水最久的藻類和動物,棲息在岩岸最頂層的區。另一個極
端,是岩岸最低的區,可能每個月只有一兩次、每次幾個小時會缺水。在許多狀況下,生物能夠棲息
的上界,依照牠們能夠耐受的環境嚴苛程度而定;生物能夠棲息的下界,則依照牠們可以承擔的競爭
或掠食型態、階層而定。全世界各地的岩岸,各區都有代表性的藻類與動物。不過,並非所有岩岸棲
息地長相都相同。潮差小的岩岸,例如熱帶地區或是墨西哥灣,「區」就顯得相當窄。在墨西哥灣,
人造的碼頭宛如天然的岩岸。就算在低潮時分,潮池依舊有海水,則是岩岸棲息地共同的特徵。在低
潮時分無法忍受缺水乾燥的動物看來,潮池無異是安全的天堂。
在這個棲息地,海浪與潮汐帶進氧氣和食物,帶走生物的幼苗與廢物。居住在此的生物,面對能將貝
殼擊碎的巨浪,都有適應的方法,例如身體具有彈性、披著堅固的殼、將自己牢牢嵌在洞穴或石頭下
方,或是具有吸盤狀的構造以吸附在岩石表面。海藻和動物面對變換的潮汐,自然有生存的適應之道。
許多生物甚至有省水的妙招,這樣才能在低潮時呼吸並維持涼爽的溫度—貽貝和藤壺將外殼緊緊關住,
海螺用口蓋封住殼口並且吸住岩石,海葵則把觸手縮進身體。等到潮水再度報到,這些動物再度展開
軀體並且尋找食物。
海帶林
不管在陸地或在海裡,海帶林都算最奇特的棲息地之一。全球人士匯集到此潛水欣賞這種海底森林,
這裡的生物多樣性,世界其他地方罕見。北美、南美、南非、澳洲東南方與紐西蘭等地冷水域海岸,
以及南極附近島嶼,可以見到巨大海帶形成的森林。春天時分,不僅陽光照耀,富含養分的海水溫度
適宜,海帶每天可以增長 2 呎,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就長到 100 呎。巨大的海帶,其實也是海洋藻類的
一種、這種不需要顯微鏡就可以看到的生物,稱為「海藻」(seaweed)。海藻是構造簡單、類似植
物的海洋生物;海藻稱不上是植物,缺少根、莖、葉、花與種子,還有其他陸地環境的適應構造。
光在北美西部海岸的海帶林,就有將近 800 種動物棲息其間。許多無脊椎動物在此棲息與覓食,就連
巨大的灰鯨在每年遷徙的時候,也會造訪海帶林。雖然海帶林與陸地的森林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處。
不管是陸地的森林或是海帶林,都是許多生物的棲所和狩獵場,生物也都有分層而居的現象:有些集
中在樹冠層或水面,有些在枝幹或中層,還有些在森林底部或海床。
珊瑚礁
熱帶海域的珊瑚礁,靠著非常穩定的環境才能欣欣向榮,例如清澈的海水,而溫度、氧氣的量以及鹽
度都要相當穩定才行。這樣的海域集中在赤道兩側,這裡也是世界上陽光最充足的地方。珊瑚礁喜歡
溫暖且穩定的溫度,約在華氏 64-86 度(約攝氏 17-30 度)之間。珊瑚礁由無數的小動物組成,單一
的小動物稱為珊瑚蟲(coral polyp)。為什麼造礁珊瑚需要陽光才能生長良好,原因就是珊瑚蟲體內
的微小藻類。這些嬌小的藻類是生產者,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的時候,珊瑚蟲也分到一杯羹,如此這
樣加速了礁體的形成歷程。藻類躲在珊瑚蟲體內,就不會被魚類或海螺吃掉。珊瑚蟲在口部周圍,都
有施放螫針的觸手,體內則是堅硬的骨骼。珊瑚蟲死亡後,新的個體在前輩的骨骼上繼續成長。就這
樣,死者留下的骨骼和活著的同類,共同建構了珊瑚礁。經年累月,珊瑚礁甚至能夠巨大到露出海面
變成島嶼。有些珊瑚礁,例如澳洲的大堡礁,綿延幾千哩的長度。
52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G3-G5 初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