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Marine Research
P. 85

已經滿足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深水區的海底地形測量。



































                          圖四    「新海研 1 號」多音束測深儀 EM304 發聲音鼓與聽音器。



                                                三、結果與討論



                3.1 即時海氣互動與颱風觀測

                     以颱風觀測為目的,2015 始每年的颱風季,臺大海洋所於 NTU1(124°E , 21°N)和

                NTU2(123°E , 22°N)兩測站佈放浮標錨碇串 , 已收集到數批高品質的氣象和海象資料 ,
                所有觀測結果都可由臺大海洋所網頁瀏覽(http://po.oc.ntu.edu.tw/buoy/)。圖五為  2018
                年 6/24-10/14 期間,      NTU1 測站的氣象(風速風向 、 氣溫與海表面溫度 、 濕度和雨量、                                     概述 術進展 臺灣海洋 探測技

                氣壓、和日照)和海洋 50 和 100 公尺兩個深度的溶氧、溶氧飽和度、葉綠素濃度、溫
                度、和鹽度的時序資料。資料顯示氣溫的高頻變化,其日夜變化受日照影響,海表面

                溫度高於氣溫,變化的幅度和頻率都明顯小於氣溫。2018 年形成的 5  個颱風雖然和

                NTU1 浮標有相當距離,但氣壓資料仍於颱風經過附近海域時顯示低值,浮標上的兩
                具風速計也準確地觀測到風速資料。資料可看出溫度的變化源於日照所引起的表層海
                溫日變動、全日內潮運動,以及潮汐週期以上的變動等作用。表層溫鹽結構的變化則

                與海洋的中尺度渦旋的形成、消長與移動有關。


                     佈放在兩個深度的光極探針(optode)和螢光探針(fluorometer)量得此海域首批的高







                                                                                                             80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