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Marine Research
P. 81

二、研究方法


                2.1 即時海氣象浮標



                     臺大海洋所於  2015 年初著手發展即時海氣象浮標系統,從電子模組設計組裝、
                岸上及甲板測試、浮標與錨碇串整備裝設、海上錨碇作業施放到資料傳輸處理展示,
                整套作業流程已建置完成。此系統最大特色為以優良的電路板設計達到低耗電需求,
                在高頻率資料讀取和傳輸下,只需兩組鋰電池,即可維持一年以上的海上布放,完全

                不需太陽能板充電裝置(楊穎堅等人,2015)。過去五年來,每年的颱風季已在臺灣東
                南東方海域兩個測站蒐集到多個颱風經過前後海洋和大氣的寶貴數據,對提高颱風監
                測和預報效率非常有價值(Jan et al., 2017)。圖一為 2019 年的浮標錨碇串設計,浮標上

                                                                                             、
                架裝有中控模組和衛星通訊模組外 還包括風速風向計 、 溫濕度計 氣壓計 雨量計、
                                                    ,
                                                                                    、
                日照儀等氣象觀測儀器 水下 500 公尺鋼纜掛載各種探針進行海洋上層物理(溫 、 鹽 、
                                        。
                流速流向)、化學(溶氧)和生物(葉綠素)性質的觀測,各儀器均配接感應傳導數據機
                (inductive modem),將水下觀測的數據傳輸到浮標上的中控模組進行封包後,每 30 分
                鐘(可依需要隨時下指令調高傳輸頻率), 透過衛星將資料傳回陸地接收站載入資料庫 ,
                即時的在網頁展示觀測資料。



                     從 2018 年開始,除了海洋上層的各項物理性質外,浮標系統開始增加精準的溶

                氧和葉綠素濃度的量測。浮標觀測平臺具有相當高的擴充性,搭配適當的探針即可增
                加監測參數,例如面對對大氣二氧化碳升高引起的海洋酸化現象,浮標系統可增加酬
                載二氧化碳分壓儀、pH、營養鹽探針等進行長期觀測,發展出海洋大氣與生態結合之
                “海洋大氣生態監控系統”                 。







                                                                                                              臺灣海洋 探測技 概述 術進展




























                                                                                                             76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