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海洋科學6-8_教師手冊_0529-1
P. 84
評量評分指引
第一單元:海洋與大氣如何互動
分數等級 學生回應
4
A. 科學內容目標:海洋等於是熱能的儲存庫
(超乎期望) 學生能描述造成離岸與向岸風的原因,還有海水如何調節海岸附近的溫度,
包括升高溫度之前,水吸收的熱量比空氣多的概念。
夜晚時分,海水緩緩釋放先前所吸收的熱量,造成海水上方的空氣變得溫暖
且往上升。陸地較冷且密度較高的空氣,則吹向海面上那些溫暖且往上升的
空氣。
白天時分,陸地和周遭空氣吸收熱量,溫度上升的速度比海面的空氣要快。
因而造成陸地上方的空氣上升,海面上方較冷、密度較大的空氣吹向陸地,
造成白天的空氣流向與夜晚的空氣流向相反。
B. 科學內容目標:密度與海水、空氣流動的關係
1. 學生正確連結密度 / 溫度與海水、空氣的關係。
因為海水溫度和地區性鹽度差異,造成密度不同,因而引發垂直的(對流
或溫鹽)海水移動。
2. 學生正確解釋不同密度的海水移動,引發了海流。
冰冷且密度較大的表層海水下沉,流向較溫暖且密度較小的海水。冰冷密
度較大的海水往溫暖、密度較小的海水移動,本身也增溫且密度變小,因
此朝上移動並且接近海面。較溫暖的海水沿著海面移動,接近較冷的區
域,取代向下沉的海水。
3. 請學生解釋空氣流動(風)讓表面海水流動。
風吹拂著海面,引發海面水平的水流。
4. 請學生描述:物質在加熱後,所有分子運動速度變快,並且彼此距離較大。
水或空氣冷卻後,分子間的距離較為緊密,這樣增加了水或空氣的密度,
產生下沉現象。
5. 學生正確解釋不同鹽度下的水分子如何組合,並且以這樣的現象如何影響
密度。
6. 請學生解釋:聖嬰現象就是太平洋貿易風的強度發生改變,進而影響表面
海水流動(學生也可以描述聖嬰現象引發的全球性氣候變遷,並且注意到
這樣的改變,顯示海洋和大氣是彼此關聯的)。
C. 科學內容目標:水循環
學生正確說明淡水的水循環。學生的說明應該包括水分子的密度,及其在水
循環中的變化,還有熱能如何在海水與大氣間移動。
當熱能進到水中,水分子移動速度變快,並且逃逸到空氣中變成水蒸氣,這
過程稱為「蒸發」。水分子蒸發後上升,直到喪失熱能並且凝結成大氣中的
液體,也就是雲。當這些液態水分子聚集並且變成水滴掉落地面,就是雨。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83
—G6-G8 進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