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海洋科學6-8_教師手冊_0529-1
P. 77
科學內容背景
大。有些科學家預測,海水溫度增高和大氣環流的改變,將導致颶風規模增大。颶風是起源於熱帶的
風暴,海水變得溫暖(華氏 80 度以上)、空氣變得潮溼溫暖,就可能引發颶風。
棲息地喪失與氣候變遷
棲息地喪失會強烈傷害生物多樣性,造成棲息地喪失的原因很多;包括:發展新市鎮或農地而開墾野地,
開路將自然棲息地破碎化,當然氣候變遷也是原因之一。氣候變遷,以幾種不同的方式造成棲息地喪
失,例如:平均溫度升高、熱浪出現頻率,以及強度的改變,都可能讓某些物種的棲息地消失。氣候
變遷也會影響天氣模式,而讓生物原本的棲息地變得太潮溼或太乾燥。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海岸地
區變成水鄉澤國,而海洋酸化也會影響海洋棲息地,讓某些種類的珊瑚或有殼動物無法生存。
因應氣候變遷而改變分布範圍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生物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而遷徙。如果生物原本的棲息地逐漸暖化,通常離開的不
是單一個體,而是全族群跨過幾個世代的遷徙。生物可能因此遷徙到極區,或是往更高海拔的區域移
動。北美和歐洲的蝴蝶,可說是氣候變遷造成棲息地變化下,紀錄最詳盡的物種。有些種類的蝴蝶,
已經分布到原本棲息地更北方的區域。還有些蝴蝶種類,分布區域的改變,並非是遷徙,而是南方的
族群已經滅絕;也有些蝴蝶種類往更高海拔移動。除了蝴蝶之外,許多潮間帶無脊椎動物,還有昆蟲、
鳥類、哺乳類和植物,都出現棲息地變化的現象。
有些生物可以繼續存活並且遷徙,有些則否。舉例來說,紮根於土的植物,萬一棲息地變得無法繼續
生存,根本無法逃出。但種子如果能夠隨風飄散,或著藉著水流,或動物移動到其他地方,然後發芽
成長,就可以另起爐灶、在新的地方建立地盤。就算是行動自如的動物,都不一定能夠遷徙到更適當
的棲息地。例如:區塊狀分布的動物或島上的動物,因為無法跨越途徑中不宜居住的區域,因而無法
移動到更適當或不同的塊狀棲息地。
適應與演化
「適應」(adaptation)一般被用來描述生物短期的行為改變——發生在生物生命史內的改變,而非
遺傳給下一代的改變。舉例來說,人類的住屋遠離海岸,以「適應」海平面上升;動物移動到更高海
拔的區域,以「適應」溫度上升。但以演化角度解釋的「適應」,與剛剛的例子大異其趣。然而根據
演化的角度,「適應」可以遺傳給後代,並提供改良的功能,在天擇框架下,這是族群常見的現象。
演化上因應氣候變遷的適應,在特定族群會經過許多許多的世代,而變得普遍尋常。例如:在蝸牛族
群內,透過天擇的機制,抵抗高溫的某種蛋白質變得普遍尋常,這讓該種蝸牛可以忍受高溫。抵抗高
溫的蛋白質變成生存的加分條件,並且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氣候變遷的解決之道和調適
目前溫室氣體在大氣中已停留相當長的時間,就算現在停止排放二氧化碳,過去排放的溫室氣體,仍
無可避免地引起某種程度的氣候變遷。面對地球氣候已經發生的改變,人們也要找出方法因應調適,
以降低災害或者掌握改變的契機。另一方面,如何採取行動以降低碳排放量,回收燃燒化石燃料產生
的二氧化碳;科學家和相關人士,正在研究並且提倡各種不同方案。
76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G6-G8 進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