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海洋科學6-8_教師手冊_0529-1
P. 62

科學內容背景




            當一地的水全部匯集到同一地點,比如匯集到海灣。其實降水的三分之一會變成逕流,最後回到大海;
            其餘的部分,不是蒸發就是蒸散掉了,不然就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當人類在河川建造水壩,或者因為農業、飲水的考量,把水運送到他處,也因此影響了逕流。例如:
            現今科羅拉多河注入海洋的方式,就已經和原始的方式不同。全世界流入海洋最大量的逕流,就是亞
            馬孫河,每秒注入大西洋的水量高達每秒七百萬立方呎。因為海洋從降水得到的水量少於蒸發量,因
            此逕流是補充海水的重要途徑。海洋有了來自陸地的逕流,連同地下水流,海水才不會蒸發殆盡。


            地下水
            即使一般情況下看不見地下水,但是地下水確確實實存在。把水倒在離海水不遠的沙灘,就會看到水
            被吸收不見;把沙子挖開,沙子會變得潮溼,這是因為沙子間含有水分的關係;如果挖得夠深,就會
            挖到「地下水位」(water table),也就是沙礫間永遠充滿水分的地帶。上述的現象,在沙灘比較容
            易看到;其實不管身在何處,腳底下都可以發現同樣的狀況。以地球上的淡水而言,最大比例的「水」
            以冰雪的形式保存於極區或山地;第二大比例的「水」,就是地下水了;排名第三且遠遠落後前兩名
            的「水」則是河川和湖泊的淡水。


            第二單元:碳如何在海洋、陸地與大氣之間流動

            原子、元素、分子與碳

            原子是萬物構造上的基礎,目前已知有 100 多種原子,稱為「元素」(elements)。舉例來說,碳就
            是一種元素。根據元素的構造與性質,每種元素在週期表都有其位置。原子可以組合成不同性質的分
            子;分子可以小到只有兩個原子,也可以大到包含上千個原子。學生面對分子和原子,可能會混淆不清。
            如果學生對分子與化學式不熟悉,可以把原子比喻成字母,而分子就是字母組成的單字。
            在宇宙與地球,碳是存在量非常豐富的元素。碳是構成許多分子的重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澱粉、
            醣類、組成石灰和動物外殼的碳酸鈣,還有二氧化碳溶於水中形成的碳酸,以及化石燃料中的碳水化
            合物。總而言之,碳是所有「現生生物」和「過去生物」的成分。


            碳循環

            地球的碳循環,就是含碳的儲存庫和儲存庫之間的碳流動,包括兩大系統:碳循環涵蓋生物(陸地與
            海洋的生物)透過光合作用從大氣吸收碳的過程;以及生物因為呼吸、分解、腐敗、化石燃料的形成,
            和燃料燃燒等作用,碳又回歸自然。了解碳循環,就是了解氣候變遷的原因、效應和解決的關鍵。碳
            在地球不同的儲存庫當中,如何儲存、在何處儲存、儲存多久,在儲存庫之間如何流動。學生如果能
            理解以上現象,就能正確評價自然過程,以及維持與改變地球氣候的人為過程。在氣候變遷方面,海
            洋從大氣吸收大量多餘的二氧化碳,因此在碳循環所扮演的角色特別重要。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61
                                                                                            —G6-G8 進階海洋素養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