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G3-G5初階海洋素養
P. 49
科學內容背景
甚至時至今日,行光合作用的海洋生物,替地球提供的氧氣量,仍然超過 50%。海水中提供大氣大
部分氧氣的生物,就是漂浮在水中的細小生物,稱為植物性浮游生物,包括藻類、細菌以及藍綠藻
(cyanobacteria 或 blue-green algae)(化石紀錄中,最古老的已知化石就是藍綠藻化石,發現於
西澳的岩石)。稱為「生產者」(producer)的生物,不論來自陸地或海洋,利用陽光的能量以及二
氧化碳與水,以糖類的形式自行製造食物,這個過程就稱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附產品,就是氧氣。
陸地或海洋的光合作用,都是透過同樣的過程。許多億年前,棲息在海水的藍綠藻,透過光合作用產
出了地球大氣的氧氣。在此之前,地球大氣包括甲烷、氨氣與其他氣體,都對現生的生物造成毒害,
與目前大氣的化學組成大相逕庭。
生物呼吸氧氣,藉此氧化食物取得能量;生物死亡,也需要氧氣來分解(一般認為,光合作用產生的
氧氣量 = 活生物利用的氧氣量+死生物分解需要的氧氣量)。這樣說來,為什麼還有多餘的氧氣給人
類以及其他生物呢?主要的原因是:許多海洋生物死亡後,沉入深海並埋入底質。在海底的底質之下,
其他氣體與化合物(並非氧氣)分解了屍體。這樣一來,就有多餘的氧氣給生物運用。海洋對地球的
生命至關重要,這是另一個原因。
養分
對於植物以及類似植物的生物而言,只需要二氧化碳、水以及陽光,就可以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葡
萄糖)。不過,也需要額外物質來轉化葡萄糖為其他有機物,好讓植物成長與繁殖。額外的物質就稱
為養分,養分包括礦物質、維他命以及其他物質,量都不會太多。以海洋中類似植物的生物而言,最
重要的養分包括氮、磷、矽和鐵。
海洋的最上層,類似植物的生物(植物性浮游生物以及其他藻類)棲息於此,因為這些生物都需要陽
光。需要成長的養分(來自死亡並遭到分解的生物)沉入海底,集中於較深、較冷且密度較大的海水。
如果底層海水因為湧升流的關係將養分帶上海面,就能創造富饒的海域。同樣的,有河流挹注的海岸,
河水也會把養分帶到海洋。
海洋動物
海洋動物歧異多樣,包括大家熟悉的種類,例如沙魚、鯨魚、海豚與螃蟹,也涵蓋其他五花八門的種類,
像是魚、環節動物、水母、海星、海葵、軟體動物、蝦、小型動物性浮游生物,大部分種類是一般人
不熟悉的。許多生物雖還尚未發現,但是肯定存在,尤其可能存在於人跡罕至的深海熱泉附近,或是
北極與南極的海域。海洋動物與陸地動物一樣,都需要攝食其他生物(或是其他生物身體的一部分),
才能延續生命。有些動物需要植物、藻類或植物性浮游生物,除此幾乎不吃其他生物(草食性動物);
有些獵食其他生物(肉食性動物);還有些動物取食類似植物的生物與其他動物(雜食性動物)。動
物需要氧氣才能存活。有些動物,包括所有的海洋哺乳類(鯨魚、海豚、海豹等)或是海龜與海鳥,
都需要從空氣中攝取氧氣。其他動物,則從海水中取得溶解的氧氣,這樣的動物利用鰓或其他構造,
直接從海水中抽取氧氣,因此不需要浮出海面換氣。海洋動物也需要掩蔽,例如可以躲在岩石下方、
埋在沙堆,或是在廣闊的海域優游其中。
48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G3-G5 初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