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G3-G5初階海洋素養
P. 43
科學內容背景
結合鹽度與溫度差異
不同密度的水團(water mass)相遇(彼此的鹽度或溫度不同,若兩者都不同),並不會輕易混合,
而是上下分層流動。分層的過程可能持續很久,有些狀況甚至持續 1600 年之久!分層的現象表示:
同一塊垂直區域的海洋,可能從上到下有幾個棲息地。
最上層的海水,是類似植物的生物(植物性浮游生物,包括藻類與細菌)的棲息地,這些生物需要陽光。
生物死亡或分解後產生的養分,為生長所需,會沉降到海底並集中於較冷、較深且密度較大的海水。
如果這些富含養分的海水,因為向上流動的海流(即湧升流,upwelling)帶往海水表面,就能創造
生物眾多的地帶。
雖然造成海洋分層的時間曠日廢時,但是不同水層之間也會相互混和擾動。如果表面海水的密度變大
(溫度降低),就會下沉;此時密度較小的水就會上浮。這樣的上下流動,造成不同水層間的混合。
此外,海浪也會造成類似的混和,特別在暴風雨發生之際。
三層水層的海洋
海洋從表面到海底,可細分許多水平的水層,各層的溫度和鹽度各有些微差異。許多生物發展出適應
的方式,棲息於薄薄的帶狀水層。不過,我們可以將眾多的薄水層粗分為主要的三層:1)最上方水層,
深度約 100-200 公尺,大部分的時間因為風、波浪與海流攪動的關係,海水混合良好。有時表面因為
陽光照射而增溫,因此溫暖的海水停在表面、較冷的海水降到下方;2)中層海水在最上方水層之下,
深度可達 1000-1500 公尺;3)冷水層在中層海水的下方,擾動最小且溫度低於華氏 39 度(攝氏 4 度)。
洋流的方向
海水流動的方向,受到幾個自然因素的影響:
.科氏力效應(Coriolis effect),因為地球自轉產生
.風和表面海水產生的摩擦力,以及不同水層間的摩擦力
.海水的密度差異,主要因為溫度與鹽度不同造成
科氏力效應
科氏力效應,因為地球自轉產生。為什麼北半球主要洋流朝順時針流動、南半球主要洋流朝逆時針流
動,科氏力為因素之一。類似的效應也見於大氣,造成北半球高壓系統的風以順時針方向繞著中心吹
動,南半球的風則是以逆時針方向吹動。科氏力的描述,最早見於 19 世紀,當時發現:地球上方的物
體以直線方向移動,從地球表面往上看,物體呈現曲線運動,這是因為下方的地球自轉的關係。若在
北半球,物體偏向右邊(我們朝向物體運動的方向看去),在南半球則偏向左邊。因為科氏力效應的
關係,北半球主要洋流以順時針環流,南半球主要洋流則以逆時針方向環流。這樣的環流系統稱為「海
洋環流」(gyres)(學生不需要理解科氏力效應;他們只需了解:洋流的流動模式是可以預測的)。
42 海洋科學序列教材
—G3-G5 初階海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