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蘭嶼時令-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傳承
P. 77

| 第三章 蘭嶼各部落的傳統領域




 譯成「ㄤ  ㄊㄠ  ㄙㄨˇ,紅頭嶼)」,「豆」是閩南語的發音接近  第二節  蘭嶼各部落的傳統海域
 的「ㄉㄠˇ」漢字標音(紅頭、紅豆兩者說的都是同一件事)。
 Iratay(漁人部落)的第二個名稱是 Irasheben(漁人部落舊稱)。
                        蘭嶼各部落各有各自的傳統海域,彼此互不侵踏。過去很長
 Irasheben 經常被海水打到部落裡頭,意思就是說颱風浪來的時候,
 浪都會波及到部落;還有第三個名字 Kalpiram(漁人部落舊稱)  時間,各部落各有傳統領域不限於海域,山區也是各有界限;但
 是「北方」的意思,漢字之所以叫漁人,(那完全)是戶政事務所  是也同時存在界線不明確的「緩衝地帶」,除非有重大的事故,
 取的。                否則傳統海域界線的變動機會很小。儘管時移事易,儘管部落與
 椰油就是聲音的翻譯,是「鯊魚的故鄉」的意思。   部落的傳統海域的界線至今還是存在的,但是這也要親子之間代

                    代相傳的「逛山」才會知道哪裡是哪裡!加上環島公路開闢完成、
                    拓寬至今已數十年,經歷了幾代人,以前部落之間的來往必須踏
                    浪踩礁,或是划著拼板舟方能去回,現在則是汽機車快速穿梭,

                    部落之間聯姻通婚,「親戚麥(別)計較」的情份更濃於以往,
                    界線在人們的意識中可能還會再逐漸淡化,因為越界而發生打架
                                                                         33
                    的事情現在已經成為「故事」,未來可能更是這樣吧?







                    33    蘭嶼各部落的「海濱漁區」,中研院民族所的調查:「試以各社的海岸分界
                      為例,我們曾試行登記了各社的海濱漁區,其實土人報告人所給我們的答覆
                      是海邊的每一個山岩以及岩石的名字,我們把他們編成了號碼的自 Imourud
                      與 Ivarinu 兩社的交界處的 dzimalitsin 編為第 1 號,沿着紅頭社東南海岸編
                      到 Imourud 與 Iratay 兩社的交界之河口的 dzirakuaaju 為 56 號。[……]自
                      dzilagbitan 到 Ivarinu 與 Imourud 之交界處 dzimalitsin 為 267 號。因此蘭嶼六
                      個社的陸上士地與海上漁區我們最好以此海岸的交界標記處為準,所得結果
                      如下:[……]。這每一個編號的海岸長短不一,依岩石與山河之自然位置為
                      準,兩個號碼即兩塊岩石之間是一段海岸漁區,兩個邊界漁區之間直線放射
                      出去的海面是屬於一社的海疆。詳參閱衛惠林、劉斌雄,《蘭嶼雅美族的社
                      會組織》(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一,2000 年,初版三
                      刷),第 131-132 頁。

 46                                                                                47





                                                                                          ɨʹ
          ᚆᏉࣛ˿ʫࠫ"  JOEE
          ᚆᏉࣛ˿ʫࠫ"  JOEE                                                                   ɨʹ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