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蘭嶼時令-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傳承
P. 36
蘭嶼時令 ༺ࢻૄऎݱ˖ʷٙෂו
顏水龍字裡行間的「原始境」、「自然物品裝飾」、「親自 二、本書導讀:人之島—蘭嶼再認識
加工」、「重視銀幣的取得」等等,以及達悟族人純樸地、真誠
本書的撰寫循由「蘭嶼當地族人或機構所編著和出版的圖
地配合寫生,這是「大島漢人」的視角,即使是到了今天許多書
書」這個脈絡,尊重「蘭嶼當地族人或機構」的在地連結,經由
寫或創作也是這樣。畫中可見身著傳統服飾側坐的達悟族少女,
主要是族人耆老口述訪談的彙編、整理,請在地耆老說自己和自
身後則是拼板舟與大海,這畫面即使時至今日仍是蘭嶼之美的代
己民族的故事,讓主要是臺灣大島的漢人或其他原住民族族人之
表元素,顏水龍以彩筆盡納畫中,創作這幅經典之作,這是他族
閱聽大眾來親近聆聽具有達悟族民族主體性的「現身說法」。所
畫家觀點中最期待的「如此原始樣貌正是作畫的最佳題材」。
以本書名為《蘭嶼時令: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傳承》,就是希望同
存真唯美的「客位研究」並非都該被否定。有了「他族」的
時在前述諸多「現身說法」之際,面對時代與社會價值的迅速變
這位名畫家顏水龍的這幅經典之作,在「第 9 回臺展西洋畫部」
遷,錄存達悟族耆老們的口述內容,分享一個民族的海洋文化與
展出後,開始讓更多世人知道紅頭嶼(蘭嶼)的「原始境」之美,
用海知識,並供大家來日參照。
6
美在人、美在舟、美在太平洋這片蔚藍的大海!但是,我們知道
7
參與本書耆老口述訪談、記錄部份工作的陳敬介 就其在逐字
達悟族即使仍然願意繼續保留自己的「原始境」、「原始樣貌」,
稿翻譯、記錄、整理過程中的心得,分享了他的觀點。他說:
也絕非是藉此來滿足漢族或任何「他族」的期待。
族際之間,對話與相互扶持成長是正面而必要的,這一切都
關於蘭嶼最早的文獻紀錄,始見於西元 1618 年(明萬曆 46
必須先真誠地放下「我執」、彼此平等發言機會、理性地暢所欲
年),張燮著《東西洋考》,他將孤峙於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稱之
言、去除特權和片面強加於對方的規範,才有可能共同形塑一個 為「紅豆嶼」。事實上,蘭嶼和臺灣屏東縣恆春鎮鵝鸞鼻最為相
「理想的溝通情境」。因此,本書儘管強調達悟族的主體性,本 近,僅 40 浬(約 74 公里),所以西元 1877 年(清光緒 3 年)恆
不該放棄或特意貶抑他族的所有觀點;但是本書確實限於篇幅與
撰寫初衷,仍較多聚焦在「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傳承」,較少兼及 6 國家海洋研究院依循往年針對臺灣原住民族海洋文化之研究自 108 年、109
他族的對照觀點,對於「傳承」則以錄存耆老們口述內容的方式 年舉辦多項海洋文化體驗營、110 年辦理海洋原民源客松活動之後,111 年
度規劃出版「蘭嶼時令:蘭嶼達悟族海洋文化傳承」專書之工作項目,針對
來略盡綿薄之力。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這一本書和影像記錄所能
蘭嶼達悟族當地文化、祭儀、傳統生活方式進行口述歷史及影像記錄。一方
承載的期待,真的很有限! 面期能保存原住民族海洋文化,進一步推動相關研究;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
活用與創新,為原民海洋文化尋找新時代的發展契機。本案經由公開招標等
法定程序,由夏曼・藍波安所主持的「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得標進行受委
託的相關工作。
7 陳敬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並兼任台
灣研究中心主任。
6 7
ɨʹ
ᚆᏉࣛ˿ʫࠫ" JOEE ɨʹ
ᚆᏉࣛ˿ʫࠫ" JO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