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智慧海洋 科研躍進
P. 31
3 樓階梯教室 - 第七場次 -3
3 樓階梯教室-第七場次-3
從台灣面向大洋 - 島嶼海洋博物館的新視角
從台灣面向大洋—島嶼海洋博物館的新視角
報告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洪文玲
研究團隊:共同主持人王治平、江允智、李宜澤、陳政宏、陸曉筠
報告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洪文玲
將對推動中的花蓮「海洋資源博物館」經營策略研究,重塑為立基於台
研究團隊:共同主持人王治平、江允智、李宜澤、陳政宏、陸曉筠
灣的島嶼特性,以博物館形式面對海洋的新命題。團隊透過對海洋相關場館
將對推動中的花蓮「海洋資源博物館」經營策略研究,重塑為立基於台灣的
(海科館、海生館、科博館等)的設立及經營策略比較分析,蒐集專家、民
島嶼特性,以博物館形式面對海洋的新命題。團隊透過對海洋相關場館(海科館、
眾意見及舉辦體驗活動、願景工作坊,在大眾參與海洋事務之公民意識下,
海生館、科博館等)的設立及經營策略比較分析,蒐集專家、民眾意見及舉辦體
提出國內新設海洋博物館的整合性分析。對比現有博物館裡的「知識海洋」,
驗活動、願景工作坊,在大眾參與海洋事務之公民意識下,提出國內新設海洋博
以及原住民的「生活海洋」,國家級博物館背負海洋資源與文化發展的想像,
物館的整合性分析。對比現有博物館裡的「知識海洋」,以及原住民的「生活海
因此囿於國家歷史或是資源運用的角度,難以呈現在地族群的本地觀點。而
洋」,國家級博物館背負海洋資源與文化發展的想像,因此囿於國家歷史或是資
源運用的角度,難以呈現在地族群的本地觀點。而傳統博物館的「科學化」或者
傳統博物館的「科學化」或者「典藏化」的展示,缺乏整體文化脈絡或是歷
「典藏化」的展示,缺乏整體文化脈絡或是歷史交錯觀點的討論說明。再者,當
史交錯觀點的討論說明。再者,當博物館把體驗轉換成為館內活動,且多半
博物館把體驗轉換成為館內活動,且多半聚焦「環境與生物」關係,缺乏在「真
聚焦「環境與生物」關係,缺乏在「真實環境」裡體驗特定文化海洋觀點的
實環境」裡體驗特定文化海洋觀點的設計。海洋是道路,島嶼有各種人群交通與
設計。海洋是道路,島嶼有各種人群交通與物產資源聚合並入出陸地環境的
物產資源聚合並入出陸地環境的邊界,因此需要用「移動中」的觀點看待所有海
洋的文化、歷史及物件、文明。花蓮有適合建立新館或新型態運作的特殊性,新
邊界,因此需要用「移動中」的觀點看待所有海洋的文化、歷史及物件、文明。
海洋世代的博物館可採用「生態博物館」的開放式設計,典藏政策彈性化,注重
花蓮有適合建立新館或新型態運作的特殊性,新海洋世代的博物館可採用「生
體驗設計,聯合在地青創與原住民文化能量,從台灣島嶼地理位置面向大洋,以
態博物館」的開放式設計,典藏政策彈性化,注重體驗設計,聯合在地青創
建立台灣的島嶼意識,也是建立「台灣海洋國家的國民意識」的總入口來定位規
與原住民文化能量,從台灣島嶼地理位置面向大洋,以建立台灣的島嶼意識,
劃。
也是建立「台灣海洋國家的國民意識」的總入口來定位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