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智慧海洋 科研躍進
P. 18

3 樓階梯教室 - 第四場次 -2


                             東海岸族語地名的歷史學考察
            3 樓階梯教室-第四場次-2

                           3 樓階梯教室-第四場次-2                                     國家海洋研究院
                              東海岸族語地名的歷史學考察                           海洋政策及文化研究中心
                                                                          李侑儒 助理研究員
                                           東海岸族語地名的歷史學考察


                 本年度執行之「阿美族傳統海洋知識與文化研究」,其中一項工作為
                                                                    國家海洋研究院
                                                                               國家海洋研究院
                                                            海洋政策及文化研究中心
            蒐集族人今昔曾經使用的族語地名,藉以探討族人對海岸空間的命名系統,
                                                                       海洋政策及文化研究中心
                                                                李侑儒  助理研究員
            如何反映其知識體系與文化底蘊當中的海洋元素。本研究仰賴台東大學蔡

                                                                           李侑儒  助理研究員

            政良教授及團隊協助,於東海岸阿美族部落對耆老及專家進行口述訪談,現
                 本年度執行之「阿美族傳統海洋知識與文化研究」,其中一項工作為蒐集族
                                本年度執行之「阿美族傳統海洋知識與文化研究」,其中一項工作為蒐集族
            人今昔曾經使用的族語地名,藉以探討族人對海岸空間的命名系統,如何反映其
            已初步完成卑南溪口至秀姑巒溪口之間其中十個海岸部落的調查工作。惟口
                           人今昔曾經使用的族語地名,藉以探討族人對海岸空間的命名系統,如何反映其
            知識體系與文化底蘊當中的海洋元素。本研究仰賴台東大學蔡政良教授及團隊協
            述訪談所涉內容若年代久遠,仍須詳細考證歷史文獻交相比對,才能鞏固研
                           知識體系與文化底蘊當中的海洋元素。本研究仰賴台東大學蔡政良教授及團隊協
            助,於東海岸阿美族部落對耆老及專家進行口述訪談,現已初步完成卑南溪口至
                           助,於東海岸阿美族部落對耆老及專家進行口述訪談,現已初步完成卑南溪口至
            究成果的立論基礎,並釐清「傳統」到「現代」之間所歷經的轉變過程。緣
            秀姑巒溪口之間其中十個海岸部落的調查工作。惟口述訪談所涉內容若年代久
                           秀姑巒溪口之間其中十個海岸部落的調查工作。惟口述訪談所涉內容若年代久
            遠,仍須詳細考證歷史文獻交相比對,才能鞏固研究成果的立論基礎,並釐清「傳
            此,本報告將以台東馬武窟溪南岸「馬武窟」及「金樽」兩處為例,藉由考
                           遠,仍須詳細考證歷史文獻交相比對,才能鞏固研究成果的立論基礎,並釐清「傳
            統」到「現代」之間所歷經的轉變過程。緣此,本報告將以台東馬武窟溪南岸「東
                           統」到「現代」之間所歷經的轉變過程。緣此,本報告將以台東馬武窟溪南岸「東
            察十七世紀以降與當地相關的荷蘭文、漢文、古日文及中文等各種史料,追
            河」及「金樽」兩處為例,藉由考察十七世紀以降與當地相關的荷蘭文、漢文、
                           河」及「金樽」兩處為例,藉由考察十七世紀以降與當地相關的荷蘭文、漢文、
            溯其地名變遷的脈絡與原因;並結合阿美族海岸地名口述訪談的調查成果,
            古日文及中文等各種史料,追溯其地名變遷的脈絡與原因;並結合阿美族海岸地
                           古日文及中文等各種史料,追溯其地名變遷的脈絡與原因;並結合阿美族海岸地
            名口述訪談的調查成果,試圖勾勒各族群在當地與海洋互動而留下的歷史軌跡。
                           名口述訪談的調查成果,試圖勾勒各族群在當地與海洋互動而留下的歷史軌跡。
            試圖勾勒各族群在當地與海洋互動而留下的歷史軌跡。





                                                     1930 年代

                                                     馬武窟附近阿美族人建設的海岸道路
                                                                 1930 年代馬武窟附近阿美族人
                                                     1930 年代馬武窟附近阿美族人
                                                     (《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
                                                                 建設的海岸道路
                                                     建設的海岸道路
                                                                 (《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
                                                     (《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






                                          1920 年代
                       搭建於馬武窟溪口的初代吉田橋

                               (《臺灣寫真大觀》)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