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智慧海洋 科研躍進
P. 12

8 樓華立廳 - 第二場次 -4


                  人造放射碘在海洋的應用:以臺灣近海為例


                                                       報告人:國家海洋研究院 王博賢副研究員




                 環境中的人造放射性同位素是代表人類世(Anthropocene)的一項特
            徵。以核分裂產物的碘- 129 為例,其半衰期長、可適度地合法排放,導

            致過去 70 年來地球表面的碘 -129 不斷積累,包括海洋。利用碘在自然水體
            的高游離性,我們分析臺灣幾處近岸海域和南海 SEATS 站海水的碘 -129 活

                         127
            度(以     129 I/ I 表示)作為追蹤人造核種在臺灣本島和鄰近海域的分布和來
            源。臺灣本島沿岸海水的初步分析結果顯示,臺灣北海岸、西北海岸、西南

                         127
            海岸的     129 I/ I 特徵和變化,主要受碘 -129 輸出源、海流的季節變動、水
            團的交換以及地形引起的湧升等因素導致明顯的差異。而在南海 SEATS 站

                    127
            的  129 I/ I 縱剖面分布,則符合表層水高碘 -129 活度的常見特徵,亦反映
                                          127
            水團的年齡;其底層水               129 I/ I 的微幅升高原因則再需探究。本研究與臺大
            地質系訪問講座教授 George  Burr 合作,為亞洲首次於小區域的沿海發現
            129  127
              I/ I 在時間和空間的顯著差異。未來將持續執行碘 -129 的觀測工作,並
            搭配珊瑚骨骼環境紀錄器、三維海流數值模式等方法,用以釐清我國領海人
            造放射核種碘 -129 的來源和長期變化。

























                                                 129
                        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碘 -129( I)在臺灣沿海及鄰海的概略分布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