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Marine Research
P. 56
三、國內學界對於海洋文化的定義
海洋文化的內涵或類型十分多元。國內學者對於海洋文化的概念或定義容有不同,
但大體認同海洋文化是人與海互動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典章制度或價值理念(參見表
1)。例如,黃 (2008)認為:「所謂『海洋文化』即指與『海洋』此一地表空間有關之所
有文化的現象與內涵,它至少包含了與『海洋』有關之日常生活丶產業經貿丶科技發
明丶人口遷移丶社群組織丶治理系統丶文教活動丶與價値信念等各個層面的人文活
動,及其源流丶演變丶發展丶乃至於相互關聯的脈絡與樣態。」它至少包含:人對海
洋的意識、人與海洋互動的空間格局、跨海移動的人文特性、依海營生的人地關係和
生活世界,以及因應人海互動的理性活動和科技發明等五大內涵。由於認知、主題或
內涵不一,國家制定海洋文化政策時,允宜瞭解國民對於海洋文化的意念,參酌國外
實例,並呈現共識形成的政策「過程」或「決策正義」,才能均衡而周延地保存人類多
樣而豐富的文化資產。
表 1 臺灣學界對於海洋文化的定義
學者 定義
莊萬壽(1997) 從歷史觀點探討臺灣海洋文化,指出臺灣在荷據、明鄭時期海洋文化已然發
軔,而各式各樣與海洋有關的神話與信仰的建構,不斷的豐富臺灣 海洋文化
的內容。
海洋文化基本是隨人類海洋活動的能力, 如利用船舶航海、探險、捕魚、戰
爭…諸質量的提升而形成。
李亦園(1997) 海洋的子民為了適應海洋環境所發展出來的生活方式,海洋文化的特色 就
像海洋一樣是流動性、多元性、深具包涵性。
黃聲威(2000) 從經濟面向(漁業文化、食魚文化)、航運面向(航海文化、船舶文化)、政治面
向(海權文化)、精神面向四個面向探討海洋文化的內涵。
葉連鵬(2001) 人類創造和使用與海洋有關的象徵器物,以自然活動為基礎,並以精神 活動
為其最高形式,包括行為舉止、服飾禮儀、風俗習慣、價值規範、信仰系統
等。
海洋 戴昌鳳(2003) 海洋文化是在人類長期與海洋互動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各種精神的、
文化 物質的、行為的和社會的生活內涵。
戴寶村(2004) 從海洋史的角度出發,有關海洋文化的課題包含國家海洋政策、海洋貿易、
與 海外國家的往來、海洋思想與文化…等。
政策 潘朝陽(2005) 文化擴散的觀點指出漢人在臺灣的移墾與開發,即是中國文化的擴散 史,這
個歷史與海洋的關係密切相連,不可分割。
議題之初探 王韶君(2005) 融合「地理」、「歷史」和「人民」與「生活」等各項要素於「文化」中加諸
於人民「生活」中所產生的各式效應。
李東華(2005) 從海洋發展史的觀點認為海洋文化的內涵包括:(一)海洋觀的問題;(二)沿海
地區或島嶼之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三)航海活動的相關問題是海洋文化
的核心課題;(四)海外拓殖的相 關問題;(五)華僑、華人與華裔的相關問題;
(六)外來文化的移入到被殖民統治的相關問題。
陳國棟(2007) 「文化」的角度提出「海洋文化」乃人類與海洋互動所產生的生活內容,包
含心靈對海洋的想望、記憶與描述。
黃麗生(2008) 「海洋文化」係指與「海洋」此一地表空間有關之所有文化的現象與內涵,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