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9 - 蘭嶼時令-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傳承
P. 389
| 第十章 當代社會文化變遷的衝突與適應
成長的過程中,學校跟家庭完全是兩套的系統,學校裡面就是同 把自信建立起來。就這樣子五年的時間,其實也跟同學們相處得
化教育、國家教育,那在社區裡,我們仍然過著雅美族的傳統生 不錯,因為畢竟在班級裡面,我們四十五個同學有七個原住民的
活。但學校裡面的老師並不了解我們社區的傳統文化,他們會認 學生,其他都是漢人、客家人,所以在師專裡,其實也慢慢養成對
為雅美族的文化是比較傳統,甚至是比較落後。在族群尊重這一 於族群自我認同的意識,會發現到我真的跟他們不一樣。除了在
塊,其實是在我成長的歷程中,民國 60 幾年的時候沒有看到的, 課業上慢慢地去追之外,我也透過運動建立自信,在自信建立後,
我們是沒有看到老師們尊重當地的文化,而是貶抑的。一直到中 課業上也慢慢地去追,就沒有落後太多。很慶幸的是,也順利地從
學更不用說,在升學體制的狀況下,又被集中到中學住宿,禮拜天 師專畢業。我們那個年代的師(資)培(訓),是以能力為本位導
下午就進到宿舍裡去,禮拜五下午才回家。時值青少年,在我們傳 向的師培制度,在學校裡需要練習到二十項基本能力,比如說最
統文化裡,青少年在這個階段面,就是要跟父母親去學習傳統文 基本的喊口令、圖書館運用、板書版畫、書法作文,這一些都要在
化,在最重要的一個時間點,我們卻被關在學校裡,根本就沒有什 五年之內完成。我也跟同學們一樣,去完成這些基本的師培能力,
麼家庭教育。在這樣子的情況下,會造成從國小到國中,這九年的 所以出來之後,因為那時候是保送生,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鄉,就
時間,完完全全的一個同化教育,讓我們自己跟本身的文化,處在 在民國 78 年順利畢業,回到蘭嶼來教書。
一個斷裂的狀況。就算是父母親想要教,他也沒辦法把孩子從學
2. 達悟族語在教材裡所佔的比例、學分和時數
校拉回家裡,不管是在語言、文化,真的就是這樣子。從文明教育
我們最早實施母語教育應該是在民國 82 年的時候,有做一次
開始,不只是我們這個世代而已,上個世代我的父母親他們,只有
課程微調,一個禮拜有一節鄉土教育課程,進行族群文化的教學,
受六年的國民義務教育,我們是九年,這樣三、四十年一直到現
也可以進行語言教學。所以在那時就從宜蘭開始,宜蘭陳定南當
在,到六十年快七十年了,其實在雅美文化裡面,我們的語言跟文
縣長的時候就進行台語的教學,然後蘇貞昌在屏東也進行台語的
化流失的非常的快。
教學,因為那時候各學校都是用國語去教學,其他的語言不管是
我在師專讀書期間,因為是跟多數的漢民族在一起,是不是
台語或是客語,都沒辦法進到學校的系統裡。在 82 年的時候,我
就會把本身的文化認同感降低?其實師專是一個競爭很激烈的環
們也開始教自己的族語,可是沒有教材,就開始自己去蒐集教材。
境,畢竟以前能夠就讀師專的學生,資質在全國的中學生裡算是
那在 82 年的時候,現在的國家教育研究院,之前是臺灣的課程發
最好的。我的同學他們住北部的,都有實力去上建中跟北一女,只
展中心,他們就在那個時間點,去開發各個族群的文化教材跟語
不過因為家庭環境的關係,沒有辦法去就讀一般高中,而是選擇
言教材。所以剛好那個時候,我也年輕,就跟著長輩們一起去編輯
可以有工作保障的師專,所以我一進到師專的時候,其實我的課
雅美族的鄉土文化教材,跟雅美族的語言文化教材這兩套書。所
業根本沒有辦法跟上同儕。雖然我的功課在蘭嶼中學是三年都保
以大概在 86、87 年的時候,這一套書編輯完畢之後就開始實施。
持第一名,但是進到師專之後,同學在課業的方面都比我更厲害,
但你也知道一個禮拜只有一節課的時間,學習效果並不好,但讓
課業趕不上他們,我們就努力嘛,要去開發比他們還要強的地方,
孩子們有機會在學校的空間,可以學習到自己的文化,說自己的
那就會透過社團活動或者是參加校隊活動來爭取好成績,慢慢去
358 359
ɨʹ
ᚆᏉࣛ˿ʫࠫ" JOEE ɨʹ
ᚆᏉࣛ˿ʫࠫ" JO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