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智慧海洋 科研躍進
P. 50

8 樓際會廳 - 第十二場次 -2


           8F 際會廳-第十二場次-2
                洋流能測試場域範圍海域地形及底質調查成果
                      洋流能測試場域範圍海域地形及底質調查成果
                                                                    合作研究單位:國立中山大學
                                                            計畫主持人:國立中山大學 李忠潘教授
                                                                       合作研究單位:國立中山大學
                                                          報告人:國立中山大學 李逸環助理研究員
                                                                計畫主持人:國立中山大學  李忠潘教授
                                                                報告人:國立中山大學  林俊宏助理教授
                 臺灣四周環海之地理特性使得海洋能源成為臺灣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而在
               臺灣四周環海之地理特性使得海洋能源成為臺灣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而在臺灣海洋能中
            臺灣海洋能中最可行的技術之一,便是長年穩定流經東部海域的黑潮所衍生之洋流
           最可行的技術之一,便是長年穩定流經東部海域的黑潮所衍生之洋流發電。本研究針對臺灣東
            發電。本研究針對臺灣東南部黑潮區域,經分析評估擇定適合做為洋流能測試場海
            域範圍後,於測試場海域進行海流監測、地形測量及底質資料收集,提供測試場環
           南部黑潮區域,經分析評估擇定適合做為洋流能測試場海域範圍後,於測試場海域進行海流監
            境基本資料,以做為後續測試場相關規劃之參考。
           測、地形測量及底質資料收集,提供測試場環境基本資料,以做為後續測試場相關規劃之參考。
               依據海流模擬成果、地形相關之測試場錨碇佈放穩定及佈纜之纜線路由距離、相關法定區
                 依據海流模擬成果、地形相關之測試場錨碇佈放穩定及佈纜之纜線路由距離、
            相關法定區位等評估因子,由「洋流能關鍵技術開發與推動成果報告書」中選擇最
           位等評估因子,由「洋 流能關鍵 技術開發 與推動 成果報告書」中選擇最適海域 A 區做為
            適海域 A 區做為洋流能測試場之初步區域範圍。再由 A 區範圍進行海流、地形及佈
           洋流能測試場之初步區域範圍。再由 A 區範圍進行海流、地形及佈纜路徑距離與坡度之細部
            纜路徑距離與坡度之細部分析結果,並考量海域用地取得之現況,最終以最適海域
           分析結果,並考量海域用地取得之現況,最終以最適海域 A 區中所評估分析之第 1、2、3 區
            A 區中所評估分析之第 1、2、3 區等三區皆納為洋流能測試場之備選場域。
           等三區皆納為洋流能測試場之備選場域。
               於 109 年 4 月完成一組深海錨碇式都卜勒(ADCP)系統佈放作業,利用 ADCP 系統監測掌
                 於 109 年 4 月完成一組深海錨碇式都卜勒 (ADCP) 系統佈放作業,利用 ADCP
            系統監測掌握測試場 ( 表面至水深 300 米間 ) 流速變化。而經由針對所選測試場海
           握測試場(表面至水深 300 米間)流速變化。而經由針對所選測試場海域地形監測結果,於測試
            域地形監測結果,於測試場第 1 及 2 區西側邊原處緊鄰台東峽谷,峽谷深度最深達
           場第 1 及 2 區西側邊原處緊鄰台東峽谷,峽谷深度最深達 1800m,其餘多屬平緩地形,適合做
            1800m,其餘多屬平緩地形,適合做為洋流能測試系統之錨碇拋放區域。測試場第
           為洋流能測試系統之錨碇拋放區域。測試場第 3 區位處近綠島之緩坡(坡度 5/100)海域,亦可
            3 區位處近綠島之緩坡 ( 坡度 5/100) 海域,亦可做為洋流能測試系統之錨碇拋放
           做為洋流能測試系統之錨碇拋放區域。
            區域。
               最適海域 A 區內有三處之地質呈現不穩定狀態,第一處是 A 區中之臺東峽谷,其範圍內
                 最適海域 A 區內有三處之地質呈現不穩定狀態,第一處是 A 區中之臺東峽谷,
           地質極度不穩定,第二處是綠島西側受到板塊交接影響的主要滑動帶,第三處是在綠島西南側
            其範圍內地質極度不穩定,第二處是綠島西側受到板塊交接影響的主要滑動帶,第
           有局部的海底山脊存在,此三處區域不利於錨碇之設置。
            三處是在綠島西南側有局部的海底山脊存在,此三處區域不利於錨碇之設置。

                        ADCP佈放作業
                               -350m
                                                     第1區
                                                                        第1區
                                                     原第2區             分析範圍 6.5*6.5 km 2
                                                                       航道
                                                             綠島
                                                      第2區             分析範圍 6.5*6.0 km 2
                                                        第3區              原第2區
                                                                 新第2區                    新第2區
                                                                        第2區
                                                                            第3區
                                                                 原第2區              航道    原第2區
                                                                       「百kW級洋流發電機組實海域發電測試」計
                                                                       畫海域用地許可直徑3海里
                               -1369m                                    分析範圍 6.5*6.5 km 2
             深海錨碇式都卜勒 (ADCP) 系統佈放
                                                    洋流能測試場域規劃範圍及海域地形
           深海錨碇式都卜勒(ADCP)系統佈放                   洋流能測試場域規劃範圍及海域地形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