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國海院-1090410-論文摘要集-1206
P. 29

主題四  台灣海洋產業發展之展望






                                                          摘要

                       海岸介於陸地與海洋之間,提供人類廣泛的服務,具備抵禦浪潮、保護生命財

                  產、是侵蝕緩衝、生物多樣性與休憩觀光的多重功能利用。然而,全球的海岸正在

                  經歷逐漸劣化的現象。其成因除了人類活動長久以來累積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外,再
                  加上陸源輸砂匯入海岸的減少,亦加速海岸侵蝕的現象,導致海岸韌性的減降 , 而
                  今又面臨氣候變遷,引起海平面上升,乃至颱風暴潮升高,威脅更是加劇。就當前

                  的情勢下,必須以更宏觀的角度進行規劃,考慮海岸環境保護,支持海岸地區的人

                  口成長與經濟發展,同時海岸生態系統的劣化亦要納入。首要的挑戰工作,就是中
                  長期的地形變化預測。海岸地形預測技術基本上分為三種類別:(1)作業化模式,
                  根據地形變遷的物理機制,建立數學模型與驅動力的條件,進而計算未來的變化。

                  亦稱之為 bottom-up model,通常應用於工程規劃設計。擴展應用於大尺度長時

                  間預測面臨計算效率低,誤差累積;(2)數據統計分析,根據歷史數據,經由統計分
                  析技術如 EOF、neutral network、deep learning 等,進行未來預測;(3)混合模式,
                  透過數學模式與輸入條件的同時簡化,保留主要的物理機制與代表性的影響條件,

                  以達到在合理的時間內掌握重要的變動趨勢的目的。本研究發展一套中長期海岸

                  地形變遷的預測方法,並以雲林海岸為例進行預測。根據所假設之考慮模式中外邊
                  界額外補沙與否顯示研究海域近岸的牡蠣養殖產業未來面對的環境改變風險來自
                  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海域地形大範圍的侵退,風浪變大、地形刷深,導致水文與

                  泥沙等條件變為較不利於此產業的發展;另一則是大範圍海域地形的侵退未顯著

                  惡化,但是沙洲往陸側後退,導致陸側原養殖區域地形局部水深變淺,可養殖面積
                  縮小,亦同樣限縮此產業的規模,相對提高養殖的風險。本研究中的邊界補沙條件
                  係基於 1996~1999 年間的海岸地形變化量進行考量,而實際上此輸沙量隨環境與

                  時間變化很大,未來有必要就此點做更細緻的調查與分析,才能提升模式預測的合

                  理性,進而更準確的評估近岸環境地形的變化。











                                                                                             Let go


                                                            26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