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國海院-1090410-論文摘要集-1206
P. 23
主題三 海洋生態面臨之衝擊與展望
摘要
台灣西部沿海因沉積來自台灣西部大小不等的 10 條主要河川沖刷而來的沉
積物,因而形成大片的沙底質環境。提供泥沙底棲息的海洋生物生長的條件,傳統
上也成為底拖漁業作業的場域。這片淺海沙泥海域雖然面臨過漁,漁獲日益減少的
窘境,僅存的水產生物仍是漁民賴以生存的產業,必須有積極的養護作為,以維護
海洋家園的永續發展。
台灣西南海域為傳統蝦拖網的漁場,並因各種蝦類利用底質特性,溫度適應與
環境因子的影響,使得台灣西南部沿海的蝦拖網出產不同的蝦種,中西部為劍蝦
(長角仿對蝦和角突仿對蝦),南部則為厚殼蝦(婆羅門赤對蝦、鬚赤對蝦及彎角鷹爪
對蝦)。本人過去在此海域長期的海洋生態研究成果,得知這些蝦類的入添受到沙
泥底質粒徑及溫昇因子的影響,有優勢種改變,熱帶蝦種北移的趨勢。此外回顧整
理同樣為甲殼類的蟹類資料,也發現優勢蟹類變化的情形。因此有必要在未來持續
進行這些海域生態的長期研究,以為研擬未來全球暖化極端氣候下這些蝦類資源
保育與管理政策之用。
中華白海豚為台灣西部沙泥底質海域的傘護種。由過去 20 年的研究調查資料
顯示,牠的族群由最初初估的 99 頭,至今卻僅剩不到 60 頭的險境。究其原因,
與其食餌魚類的減少脫離不了關係。牠僅吃魚類的習性,會因食餌魚類分佈的差異,
環境變動所引發的魚類遷移,以及魚類因覓食或產卵的洄游,牠為追逐補食這些魚
類而移動。由本人長期海域生態調查數據亦顯示,2008 年的寒害,使得台灣中西
部底棲魚類受到嚴重的衝擊,並可能直接影響中華白海豚的覓食與分佈,凸顯長期
海域生態調查與研究的重要性。
台灣沿海向外延伸的 12 海浬範圍的海域是我們的海洋家園,其中蘊含的海洋
生物資源是國家海洋研究院必須養護保育責無旁貸的重責大任,以上兩個例子是
本人多年在台灣西部沿海海洋生態研究的一些成果,藉此拋磚引玉說明台灣西部
海域沙泥底質海域生態研究的重要性。也期待後續有更多的調查和研究作為,開拓
包括東部海域及離島海域長期海洋生態資料的收集及研究,以厚植守護海洋家園
的基石。
Let go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