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國海院-1090410-論文摘要集-1206
P. 19
主題三 海洋生態面臨之衝擊與展望
摘要
水下噪音及海洋酸化對魚類感覺神經生理的影響研究旨在將不同魚種曝露於
142dB 的船外機所造成的噪音或是寬頻的白噪音,最短在兩小時內即可導致「聽
覺敏銳型(音頻範圍 200~5000Hz 最低音壓 70 dB)」魚類,如:鯉科,聽覺閾值
的顯著上升。但「聽覺普通型(音頻範圍 200~2000 Hz 最低音壓 110 dB)」魚類,
如鯛科,則沒有影響。噪音之所以會導致聽覺閾值的顯著上升,主要是因為聽覺毛
細胞在噪音的刺激下,會導致過高濃度氧化基的形成,而影響聽覺毛細胞對神經訊
號的傳導。在台灣海域自然環境中,會受到短暫的高音壓人為噪音影響的地區,應
該是只限於港灣工程。但位於彰化沿海的離岸風力發電場域,則有可能長期產生水
下噪音。主要是因為發電機組的基座,會透過海底底質,傳達低頻的震動。這種長
期的水下噪音,會如何影響棲息於該場域的水族動物,國家海洋研究院應該有長程
的監測研究。
酸化的海水會影響魚類的成長及干擾骨骼的鈣化內分泌代謝途逕,也影響聽
覺、視覺及嗅覺的生理機制。這些反應,可以由聽覺閾值的提高和視覺及嗅覺靈敏
度的降低,看出來。生理上是因為感覺細胞上的分子受體訊號傳導機制,被升高的
氫離子濃度干擾了。海水酸化對台灣產業最大的影響,會是沿岸的魚、蝦、貝類的
養殖。個別養殖戶可以透過施放生石灰,去調整養殖池內偏酸的海水。但從大尺度
的觀點而言,海水酸化現象是全球性的,要在沿岸海域透過人為方式減少酸化的程
度,在經費上是不可能的。但是設立監測站,長期追蹤海水酸化的過程和影響,應
該也是國家海洋研究院必須要執行的任務。
Let go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