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Marine Research
P. 42
一、前 言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定義海洋廢棄物係指海洋中丟棄 、 處置或遺棄的任
何持久性、製造或加工的固體材料。它主要是來自人造或生活日常的物品,被故意丟
棄或不慎丟失到海裡或河流或海灘上,隨著河流、污水、暴雨或大氣動力間接流入大
海。海洋廢棄物會產生各種負面的環境、經濟、安全、健康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大
多數海洋垃圾的分解率很低(如占比最多的塑膠),導致在沿海和海洋環境中逐漸積累
而達到引發全球關注的熱議。近年,許多調查報告指出,包括魚類、鯨豚類、海龜及
海鳥等海域生物攝入塑膠製品的情況;此外,漁具纏繞也成了海洋哺乳動物、底棲生
物群等另一項威脅;海洋廢棄物更成了海洋環境中化學污染物的重要來源。海洋廢棄
物對經濟影響是明顯的。在海灘上,特別是海岸遊憩區之海洋廢棄物導致遊客觀光意
願下降,使得政府部門不得不支付大量的清理費用。在海上,漂浮的海洋廢棄物可能
會危及海上航行安全,而漁網捕獲的垃圾也造成了漁民們的困擾。
海洋廢棄物的生命週期,從產生的垃圾在一段時間內漂浮或被沖到海床上,並進
一步碎片化。因此,近年國際組織積極倡議世界各國應啟動新的政策來管理廢棄物,
以解決海洋垃圾問題。有鑒於海洋廢棄物受降雨、地表逕流、海洋及大氣動力作用影
響,進入海洋系統並進而漂移,使得海洋廢棄物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行政區能成功治
理,不論是追源或廢棄物清理的工作,都較陸上的問題更為複雜、困難。爰此,本研
究研擬可朝向作業化運作之整合海洋漂流廢棄物監測系統(Integrated Marine Debris
海廢的偵 Observing System, IMDOS ),該系統將包含海洋廢棄物的偵測識別及漂流追跡模擬兩
大功能,期望後續推動西太平洋各國在海洋廢棄物監測之能量建構(Capacity Building ),
源 測與溯 並建立以臺灣為區域中心之海洋廢棄物監測與追蹤的技術支援及資訊匯集平臺。
二、文獻回顧
統提案 監測系 整合海 洋廢棄物
2.1 海洋廢棄物的實況
Walther et al.(2018)分析臺灣「荒野保護協會」在 2004 年 10 月至 2016 年 12 月
間,共計 541 次海灘廢棄物清理活動中收集到的 19 類廢棄物的數據。記錄中有五類
垃圾最為顯著,分別是塑膠購物袋、塑膠瓶蓋、免洗餐具、漁具和塑膠吸管等。他們
估計在 12 年內,約有 370 萬至 790 萬件,總重量為 560 至 1110 公噸的塑膠垃圾污染
了臺灣海岸。作者們並對於改善數據收集的品質提出建議,並報告了海洋廢棄物數據
庫對於我國海廢治理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面,Yen(2019)與我國 EPA (2020)於臺灣本島
與離島進行海岸廢棄物快篩,分析海洋廢棄物之空間分佈與主要垃圾種類,如圖 1 所
、
示 。 根據其數據統計顯示 , 保麗龍發泡之浮球、 碰墊 魚箱以及硬質塑膠之漁業浮球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