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國家海洋研究院111年年終成果手冊-科研巡航.鏈結世界KeeP Going
P. 41
完善海洋基礎調查
臺灣西北海域有毒矽藻生態與環境監測調查
合作研究單位: 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 陳國書 副研究員、張至維 主任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蔣國平 特聘教授、林芸琪 助理研究員
本案聚焦馬祖近岸海域之有毒矽藻調查與監測,矽藻中的 Pseudo-nitzschia 屬有些種類可能會產生軟骨藻
酸,累積在養殖魚貝類體內,被人類或是海洋生物食用後可能會有中毒現象。本案進行馬祖南竿海域有毒矽藻
Pseudo-nitzschia 的數量、種類組成變化之監控,自 2021 年 9 月 10 日開始採樣到 2022 年 6 月 8 日,共計採
樣 50 次。調查期間矽藻的數量與種類組成變化相當大,數量介於 10 cells L - 1 至 4.3 x 105 cells L - 1 ,最高發
生在2022年6月8日,優勢屬以 P. pungens 為主且矽藻數量高值持續了一星期。另一次矽藻數量最高值發生
在2021年9月25日,以 Pseudo-nitzschia 為優勢屬,佔 88% 矽藻數量,但數量在兩三天內快速減少。應用
大規模定序方法,9 月 Pseudo-nitzschia 藻華的主要種類為 P. cuspidata,而 6 月的優勢種為 P. pungens,兩
種類皆可能產生軟骨藻酸。根據以往文獻,當 Pseudo-nitzschia 高於 104 cells L - 1 ,可能會產生較多的軟骨藻
酸。本案的結果得知有毒矽藻的產生與大陸沿岸水有關,本案監測海域與大陸抽砂海域為鄰接海域,初步觀測
抽砂船會將矽酸鹽帶至表層水,可能導致有毒藻藻華。冬季時因水溫低抑制藻類成長,並沒有觀察到藻華現象。
春季與初夏時,閩江水帶來的營養鹽相當多,影響矽藻的成長相當大。本案建議秋季、春季與夏季矽藻數量高
時,需監測海水與貝類中的軟骨藻酸濃度,以維護海洋生態與確保國民健康。
圖 4、MFC@La(OH)3 吸附劑對不同海水養殖廢水的吸附成效
圖 1、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FEI Quanta 200) 來觀察馬祖水樣中的矽藻。圖中的 Pseudo-nitzschia,長度約 25
μm 寬度約 2 μm。在瓣的中央並沒有間隔 (gap or central interspace),細胞末端呈圓弧狀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