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Marine Research
P. 116
一、前 言
珊瑚礁生態系最顯而易見的特徵就是結構複雜度(structural complexity), 造礁珊瑚
藉由生長和堆積碳酸鈣骨骼形成複雜而多樣的立體結構,提供許多海洋生物棲息、繁
殖或覓食的場所 不僅有助於維持生物多樣性 也貢獻許多生態系服務(Graham & Nash,
,
,
2013) 因此了解珊瑚礁的結構複雜度與珊瑚體的形態組成 有助於詳細評估珊瑚礁生
,
,
態系的健康狀態,是進行生態評估與監測的重要指標。
由於珊瑚礁的立體結構非常複雜,量化十分困難,因此傳統文獻大多使用等級分
類法,例如將結構複雜度分為三至五等級,分別給予不同定義,由潛水調查人員依目
視情況判別(Wilson et al., 2007),但這種方法難免有過於主觀及簡化之嫌;比較客觀的
量化方式是使用穿越線或以深度計繪製測線的橫剖面,進行線性粗糙度(rugosity)分析
(Dustan et al., 2013),然而此法卻很耗時費力,而且調查範圍狹窄;此外,對於珊瑚體
立體結構的量測,以往多使用蠟包埋法計算表面積和體積,但此作法會造成珊瑚體死
亡。一般市售的三維掃描儀則不適用於野外環境。
近年來,使用「運動恢復結構」(Structure from Motion, SfM) 的技術已被應用於量
化珊瑚礁的立體結構(Burns et al., 2015)。SfM 是一種基於影像、非破壞性的三維建模
方法,藉由密集拍攝高度重疊(>70%)的影像,分析個別照片中的特徵點,並透過三角
運算得出三維空間資訊,可以產生包含顏色資訊的高解析度三維模型。此方法僅需取
得合適的影像資料,具有操作簡便、成本低、容易推廣使用等優勢,目前有許多軟體
(例如: Agisoft Metashape、Pix4D、3Dsurvey、VisualSFM)能進行有關的運算。
SfM 技術已被應用於諸多領域,例如:在林業上,用於分析樹木的分枝體系結構
(Morgenroth & Gómez, 2014),也可應用於航拍圖或衛星照片的分析,以呈現地表的高
程變化 (Fonstad et al, 2013);在水下考古領域,可用於沈船或古物的量測及文物的保
體結構 珊瑚礁立 存(McCarthy & Benjamin, 2014),或補充聲納難以測量的結構(Robert et al., 2017);也
可應用於空拍機拍攝的海洋哺乳動物照片,量測其體積變異(Hodgson et al., 2020),有
助於族群調查。在珊瑚礁調查和監測方面,美國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的
100 島嶼挑戰計畫(http://100islandchallenge.org/ ),已利用三維模型紀錄太平洋許多島
的
量化 嶼的珊瑚礁狀況,是值得參考的範例。
與
析 分
二、三維建模流程與分析方法
三維建模的材料來自於影像資訊,因此需要注意影像品質與拍攝方式。在較大範
圍棲地尺度的取樣,通常使用垂直角度及牛耕式路徑拍攝 (圖 1),這種做法有利於標
準化作業流程,並且增進工作效率;在較小範圍珊瑚體尺度的取樣,則使用多角度的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