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Marine Research volume2,issue1
P. 7

一、前言:臺灣海洋教育的現況


                     臺灣四面環海,是典型的海洋國家,也是世界公民的一份子,應有海洋文化所應
                包容的特性與全球化的思維,且地理位置處於東南亞與東北亞、亞洲與美洲的交通樞
                紐位置,加上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的洋流交會處,匯集多種海洋地形、水流、生

                物棲地與種類多樣性。但因為政治與戒嚴的影響,再加上早期受到陸權國家的教育思
                維,使得臺灣民眾對於海洋有陌生與畏懼的心態,自 1970 年代解嚴後,憑藉海運及
                貿易的雙管齊下,以遠洋漁業、航運及造船產業等優勢,帶動國內經濟成長,而民眾

                雖然有機會接觸海洋,但長期建立的「海禁」觀念仍深植在人民心裡。2001 年首次公
                布《海洋白皮書》,宣示以「海洋立國」的政策綱領,分別就海洋事務相關範疇分析所
                面臨的問題,注重對於「海洋科學研究」與「海洋人文教育」的發展。嗣後於 2006 年

                公布《海洋政策白皮書》,以強化全民海洋教育、培育海事專業人才,提供整體性與前
                瞻性的海洋策略,以「海洋國家」為終極目標(行政院,2001、2006)。


                     隨著海洋政策逐漸明確與世界地球村的全球化風潮,「海洋」成為國際上公認一個
                國家在政治、經濟、國防、人文、科技與社會等綜合性的重要價值。教育部依據當時
           大眾海洋 動策略 素養推  於 2007 年所公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所指出四項教育政策的根本問題,分別是:

                1.教育政策偏重由陸看海,導致海洋教育長期未受重視;2.國民海洋素養課程偏低,教
                科書具有海洋概念的論述均在 5%以下;3.海洋體驗場所及活動不足,學校與學生參與
                海洋體驗的經驗不足;4.海洋職業生涯試探教育未落實,影響海洋人才培育與產業發

                展(教育部,2007)。教育部便於隔年將「海洋教育」列為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教育
                議題,正式納入學校課程,強調人與海洋的適切互動,以創造親海、愛海、知海的教
           臺
           灣海洋教
           育者課
           程設計
           訓機制之    育情境,以提升學生海洋基本知能與素養為目標。
           研究
           與培

                     議題教育是國際趨勢,也是臺灣中小學課程綱要發展的特色,議題教育是具有以
                生活中面對的議題為主、強調尊重多元觀點的學習、具備價值分析與澄清反思的議題,
                以及提供問題解決的實踐特色。推動至今的海洋教育包括「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
                洋文化、海洋科學與技術、海洋資源與永續」反映永續發展教育的多元面向(教育部,
                2008、2017)。從上述五大主題軸的分類可知,海洋教育具有複雜且跨學科的特性,在

                現行的課程綱要下,並沒有規定特定科目授課時數,採以既有融入學科的方式,讓教
                師在適當的時機,使用海洋相關教材進行此議題的教學。但卻鮮少探討學校教師是否
                具備該議題教學的能力,由於從事海洋教育人員分散於各地,加上所處條件與環境的

                不同,造成教學品質的參差不齊,缺乏共通性的海洋素養,更缺乏瞭解教師從事海洋
                教育的專業需求(林與靳,2012;吳,2012;李等人,2017)。











          3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