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Marine Research volume2,issue1
P. 53
一、前 言
文化是千年之事,教育則是百年之基。1980 年代末期,《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 or Brundtland Report) 雖建立了環境永續、經濟繁榮、社會公平三個面
向的模式,但卻不足以涵括複雜的人類活動;因此包括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UNESCO)和許多研究者均建議,應將文化納入永續發展的模式中,因為文化最終將
形塑人們的發展,並決定人類在世界上如何活動。有鑒於此,2002 年「地球高峰會議」
(Earth Summit)遂將「文化」〈或文化多樣性〉納為「人類永續發展的第四根支柱」(The
Fouth Pilla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倡議各國應加重視與保存。
「海洋文化」包含海權思想、國際貿易、自由經濟、民主政治與文學藝術,具有
流動性、開放性、多元性、包容性等特質。臺灣海洋文化可追溯至數千年之南島文化,
並隨著統治者更迭的過程中而融入各種不同文化,呈現出悠久與多元的海洋文化底蘊。
然而,直至今日,我國仍欠缺海洋文化之總體論述與共識形成。為利於以全民共識為
基礎完成海洋文化總體論述、擘劃海洋文化政策,以及推動及開展後續相關事項,如
何透過社會多層次意見之匯集與由下而上之共識形成,從而依循公共政策的過程「議
題界定與議程建構」(issues identification and agenda building),十分重要,此為本文之
目的。
二、公共政策形成的過程
「政策」(Policy)是引導未來行動的方針。依據朗文(Longman)字典,政策是指「處
理特定事項或情況的行動過程,特別是由政黨、政府、商業公司等選擇的行動。」韋
氏(Merriam-Webster)字典,則將政策定義為「從備選方案中挑選的明確路線或行動方
海洋 法,並結合特定條件,以指導和決定現在和將來的決策。」或是「特別指政府機關的
一項高階的總體計畫,包括總體目標和可接受的程序。」所以,政策可說是為解決某
文化 一特定事務或議題,所採行動的方向或方法;亦即是一個導引性的理念或作為。
與
政策 「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也是上至總統、下至地方政
議題之初探 府為因應社會挑戰的工具,這些政策通常是針對提交給決策者的問題而擬定,並經由
許多人一起努力解決共同問題的結果。嚴謹的公共政策常是法令或具有法律約束力的
文件。公共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週期循環過程(參見圖 1),包括議程設定、政策形
成、政策採納、政策執行和政策評估。此外,亦有更詳細的決策過程,包括:議題界
定與議程建構(Issue Identification and Agenda Building),政策形成(Policy Formation),
政策合法性(Policy Legitimation),政策實施(Policy Implementation),政策評估(Policy
Evaluation),政策維護、繼承或終止(Policy Maintenance, Succession or Termination)。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