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Marine Research volume2,issue1
P. 43
漂流聚集過程中,其漂流路徑卻不一定相同,這些不確定性增添了對海廢漂流追蹤的
困難度。大部分海洋廢棄物漂流在上層海洋及其混合層,而此區之水動力機制非常複
雜。雖然早在 15 到 17 世紀大航海時代就已發展出基於船舶所測得的漂移數據集而繪
製海面洋流圖,然而洋流在各種尺度上非常複雜,因此海面洋流圖的準確性也未能滿
足對漂流追蹤的需求。Wakata 和 Sugimori (1990)利用 Meehl (1982)所提出 5 度網格之
四季流場圖,模擬了粒子的漂流軌跡,並推算出粒子在不同季節的聚集區域。他們發
現海域上存在著粒子聚集區,而這樣的聚集區可以達到數百公里。但是由於當時的觀
測時空解析度較
(Geostrophic Current)、艾克曼流(Ekman Current )和斯托克斯流(Stokes Current)結
合,對北太平洋的海洋廢棄物漂流進行了模擬推估,在他的研究中,漂流物最後聚集
在夏威夷群島北側海域。後來,Kubota et al. (2005)利用衛星地轉流和海面風數據,對
模擬進行了改進,其結果顯示海洋廢棄物最終的聚集區進一步向東移到了夏威夷東北
部,更接近著名的太平洋垃圾場(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的位置。這些研究為海洋
廢棄物源與匯(Source and Sink)的追蹤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由於模式中造成海
面匯流所利用的艾克曼流多是相對簡單的黏性恆定模型估計,與現地觀測及混合層模
型存在著矛盾,而影響其精確度。
因此,為瞭解海洋廢棄物的動態、監測其分佈變化以及減緩其影響,一個可提供
大範圍覆蓋面和具準確性的海洋廢棄物觀測系統是必要的。如整合海洋廢棄物觀測系
海廢的偵 測與溯 源 統(IMDOS)即是參考 MSFD (2013)及 GESAMP (2019)為基礎,以各種海洋廢棄物及其
在海洋環境中的整個生命週期,優化和擴大既有的觀測網路。根據不同類型的海洋廢
棄物的特性和影響,以及正在使用或未來可能使用的觀測技術,從中找到如何將直接
觀測、遙感探測和數值建模結合起來,組成跨國甚至全球的觀測系統構想。
監測系
洋廢棄物
整合海
統提案 三、整合海洋廢棄物監測系統提案
3.1 整合海洋廢棄物監測系統的目標與架構
由於觀測儀器或數值模式等海洋監測技術多存在著限制,因此 IMDOS 應利用各
種技術整合組成,收集現場觀測和遙感環境資料,並透過數值模式和理論分析進行互
補(Maximenko et al., 2019)。變數清單至少需包括海洋廢棄物的濃度、成分、來源和途
徑等,以凸顯海洋廢棄物的分佈型態、確定堆積區,並監測其在時間域上的變化和趨
勢。IMDOS 將有助於確定主要來源,並量化廢棄物進入海洋系統的路徑與量體,估計
不同範圍(如上層海洋、水團、海床、海岸線等)的總數量(Hardesty et al., 2017; GESAMP,
2019),改善對海洋廢棄物總量推估的差距,並描述不同區域之間的連通與關聯。因為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