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豚為海洋哺乳類動物,因環境變遷、具有商業價值與漁業衝突等因素導致族群量快速下降,為了保護其生存與永續,全世界各國都設有相關規範之法令。我國已將鯨豚列為野生動物保護法重點保育類野生動物,大部份鯨豚擱淺搶救案件係透過海巡118系統轉報,由專業人力來進行後續處理。鯨豚擱淺搶救首重為黃金應變時間與正確的保護作業,然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規在這方面著墨有限,有待進行適宜的修正建議。
鯨豚也是海域生態環境是否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根據海上調查及台灣各地鯨豚擱淺的紀錄顯示,台灣海域已發現的鯨豚種類多達 32 種,豐富的鯨豚生態資源結合政府推動有成的海上觀光旅遊、保育團體對存活擱淺之鯨豚成功活體復健野放,讓台灣在鯨豚研究保育活動履獲國際肯定,基此亞洲海洋哺乳動物擱淺組織網 (Asia Marine Mammal Stranding Network, AMMSN)規劃在今年於台灣辦理第3屆年度研討會,透過該活動將促成我國與他國之政府官員、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國際捕鯨委員會IWC、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OPCF等組織的連結,建立跨國合作,提昇我國際形象。
世界鯨豚聯盟(World Cetacean Alliance)近來發起了「鯨豚文化遺產地(Whale Heritage Site)」的招募行動,該選拔涉及生態、數量、棲地、行為、保育狀況和動物福利等面向,聚焦在人們如何保育與人共存的鯨豚,宣揚鯨豚文化,並因而獲益。我國已完成鯨豚生態、數量、棲地、行為與保育狀況重要調查與研究,若能再研訂「鯨豚保育綱要」明示對動物福利的具體重視,將有益獲得鯨豚文化遺產地的候選資格,被登錄全球人類與鯨豚和諧共存、互利共生的永續賞鯨地。
本研究計畫期能藉由研提鯨豚保育綱要、辦理亞洲海洋哺乳動物擱淺組織網年度研討會、建制鯨豚搶救作業標準並進行教育推廣,提高存活擱淺之鯨豚成功活體復健野放的機率,提昇我國際海洋鯨豚保育形象。
本研究內容包含如下:
(一)探索亞洲地區鯨豚擱淺處理作業之相關法規,包含探索3個以上積極處理鯨豚擱淺救援之地區或國家,收集與整理其相關鯨豚保護、擱淺處置與運用之法規,並分析其立法之意義。
(二)探討我國鯨豚擱淺處理作業相關法規之適用,包含參考國外之相關擱淺處理法規,針對我國相關法條進行研究,探討其適用之程度並提出建言,以供後續法規修正使用。
(三)研擬我國鯨豚生態保育研究綱要計劃草案,包含針對我國海洋環境與鯨豚調查之現況,提出完整鯨豚保育綱要,並提供保育綱要之執行建言,以供政府後續政策研擬使用。
(四)辦理1場次以上的鯨豚搶救作業教育訓練推廣活動,包含編撰訓練教材(手冊)、建立義工通聯名冊。
(五)辦理第3屆亞洲海洋哺乳動物擱淺組織網年度研討會,與各國分享交換鯨豚疾病診斷技術與醫療經驗,以提升成功救援並野放鯨豚的機率。
(六)與亞洲地區鯨豚擱淺處理單位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藉由參與加入亞洲海洋哺乳動物擱淺組織網年會,建立跨國疾病診斷實驗室網絡,以期許對亞洲海洋哺乳動物疾病風險能有效掌控,亦探討亞洲瀕危鯨豚與其他海哺物種之族群健康與維持策略。。